內地4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升0.1%,按月則連跌3個月。4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跌勢加劇,按年跌3.6%,連續7個月負數。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說,CPI已連續3個月按月負數,其中居住價格由去年9月開始一直跌,最新是按年跌0.2%,明顯見到內地價格壓力向下。但他關注更能反映中國經濟周期指標的PPI,按年收縮3.6%,是相當利害的數字,之前出現大負數要數到2020年剛出現新冠疫情和2015年經濟下行之時,顯示內地不論在製造業或內需都相當疲弱。
楊宇霆說,以往中國在快速增長時期,特別製造業蓬勃時,大量吸引直接投資,失業率偏低的情況下,一些外部輸入的頂多只是叫價格壓力,不能稱為通縮,通常好快反彈,特別是樓價一直有上升,未有出現通縮預期,對價格長遠影響不大。但現時情況,經過過去2至3年內地房地產政策收緊,官方口徑亦清楚及明顯,令房地產價格向下,資產價格預期向下,真正帶來長遠通縮壓力,擔心好似日本長期出現通縮。他說現時內地通縮,已不是單純外部影響,而是內需或內循環本身是否有向下預期,相信中央或部門會關注,市場未來要留意有否政策改變價格預期,避免內地陷入內生的通縮壓力。
楊宇霆又說,今次價格下跌壓力是內生影響較大,並非外部輸入通縮。而大宗商品價格變化本身,亦受國際市場如何看中國經濟增長,目前市場似乎判斷內地復常對經濟支持已七七八八,可能經濟會放慢,因而影響國際原材料價格,造成輸入性通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