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問題專家--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接受內地傳媒訪問,講到內地人口老化及生育率下降等問題。對於聯合國估算,印度人口今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蔡昉認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頭銜並不重要,印度人均受教育程度與中國仍有較大差距,短期內很難趕上。

蔡昉指,人口發展趨勢的變化不應該成為經濟增長的終極決定因素。任何國家只要具備恰當的經濟體制和機制,足以充分動員資源和要素,並有效配置,就能夠克服不利的人口因素干擾,實現良好的經濟增長表現。中國仍是人口大國,未來要靠改革釋放人口和人才紅利。

蔡昉指,改革開放期間,中國在人力資本積累經歷兩次大的跨越,分別是1986年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1999年以來高等學校擴大招生。下一步可以考慮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向前向後分別延長3年,即把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圍,將會顯著提高未來勞動群體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實實在在的人才紅利。

他又說毋須擔心經費問題,因為2001年至2021年,普通小學和初中的在校生人數,合計減少17.1%。未來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數預計將進一步顯著減少,同時國家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已經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如果保持比例不變,教育資源的充足度將明顯提升。從2021年到2035年,是中國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的窗口期。

他又建議進一步改革戶籍制度,令農民工在城市落戶,成為市民。蔡昉指,內地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是65%,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7%,中間相差的18個百分點,在於進城農民工未得到城市戶口,未能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按測算,如果讓給農民工擁有城鎮戶口,即使不計算收入增長的效應,已經可以提高28%的消費。而農民工進城後,可以穩定提供勞動力,他們對教育的投資、對培訓的參與都會提高,帶來潛在的經濟增長。

蔡昉又提到,科技進步可以提高生產率,但本身無所謂「涓滴效應」,必須採取一系列引導手段,才能惠及每一個人。如果技術進步用在不恰當的地方,反而會擴大人與人之間的鴻溝,需要警惕。

至於人工智能,他說,應該思考清楚,人類究竟有哪些真正優於人工智能的地方,從而調整未來教育重點,教育理念要更加開放,更加重視通識教育、重視培養創新創造能力。

至於近期各地政府紛紛推出鼓勵生育政策,應對人口負增長,蔡昉指,未來應該努力提供充分且公平、覆蓋全民和整個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務,推進中國式福利國家建設。政府可以從「七有」入手,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他強調,中國式福利國家建設並不簡單等同於高福利,而在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化,縮小農村與城市、中西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他相信只要社會福利到達一定水平,中國將會釋放出比西方國家更大的生育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