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日前發表報告唱淡內銀,指地方債務風險及信貸投資組合損失加大下,將影響銀行淨利息收入,將5隻內銀股評級降至「沽售」,包括工商銀行(01398.HK)、農業銀行(01288.HK)等,其中工行目標價被大削3成。高盛在發表報告後再重申,並沒有假設地方政府債務違約,相反認為地方債風險可控,而報告調整對個別銀行的評級,並非唱空中國銀行業,亦沒有渲染悲觀情緒。

內地官媒《證券時報》引述資深分析師反駁高盛講法,認為高盛有多項指標的測算結果有誤,基於錯誤測算數據而得出的結論不符實際情況。分析師解釋,銀行持有地方政府債務的測算不合理,每間銀行地方政府債務的量級假設不合理,另外對降息基準的假設過於誇張;而對降息極端假設更是誇張。綜上,高盛研報測算是基於所有的地方政府債和融資平台貸款均按照較為極端的情況進行深度、持續降息,所得的結論就不合理。

分析師又反駁高盛所稱的招商銀行「非標準化資產及信用債」的不良率數據計算結果明顯有誤,認為高盛報告撰寫人可能不太了解老理財回表情況,同時混淆了一次性和非一次性因素,混淆了老理財、非標和信用債的範圍。

另一方面,證券時報報道指,高盛以往預測部分內銀股時,得出的建議及目標價,與股票實際走勢出現明顯偏差。例如高盛近5年長期對交行A股給予「賣出」建議,2021年下半年後,給予的目標價甚至低於4元人民幣,一直持續至今。但交行A股股價自2021年8月以來一直高企,到今年5月8日觸及近8年新高,報6.49元。

報道又指,高盛過去曾多次唱空內銀股,並發布一些銀行業資產質量數據,但與不久後發布的官方數據呈現大幅偏差。

資料顯示,高盛在2010年11月發布一份唱空A股報告,引發滬指大跌。2011年,高盛大筆減持工商銀行,引發外資做空潮。到2013年5月,高盛公告出售所持的工行剩餘股份,共套現11億美元。由2006年投入25.8億美元買入,累計獲利達72.8億美元,投資收益達到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