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發表《2024中國經濟展望》報告,指當前中國物價低迷,景氣指數低位徘徊,經濟吸納就業能力顯露疲態,經濟運行低於潛在增速,但強調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仍然巨大,不容錯判。

報告指,需求側方面,中國的城鎮化、農村人口轉移、居民收入提高仍存在較大空間,未來將推動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供給側方面,中國經濟在國民儲蓄率、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源總量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果這些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潛在增速2021-2025年可以達到6%、2026-2030年達到5.8%、2031-2035可達到5.2%。

不過,報告指出,新時期以來,國家政策的發力點,在於規範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經濟問題,力求規範有序、社會穩定。過程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免責優先等問題突出,導致經濟政策與治理政策的收縮效應互相疊加。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必須轉變意識,宏觀政策應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

報告又指,剔除2022年疫情帶來的低基數影響,預計2023年實際GDP年均複合增速約為4.5%。即使不考慮疫情衝擊,2010至2019年中國GDP增速已經連續多年,年均下降0.33個百分點,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和2035年目標,必須重振增長,逆轉過去多年GDP增速單調下降的趨勢。

報告說,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一次極其重要的轉折性會議,標誌國家基本經濟政策思路的重大方向性調整。會議提出“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等,釋放出明顯的經濟發展信號,預示中央將會實施更為進取的經濟發展戰略。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當下中國仍然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成長型經濟體,仍然處於青春期,國外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見頂,甚至同上世紀70年代的前蘇聯、及90年代的日本進行類比,完全是無知的判斷。但近年中國一直強調社會治理規範有序,客觀上對經濟發展有強力收縮性的作用,因此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必須及時調整,猶如中醫所講的“陰陽必須平衡”。

他說,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十幾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是方向性的調整。2024年如果政策能夠克服慣性、調整到位、高效落地,中國經濟就有望逆轉過去十幾年以來增速持續下滑的趨勢,期望今年中國經濟能夠達到5%的增速。

報告指,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非常嚴峻,今年調控政策有望進一步優化和放鬆。地方債方面,歷史有功,但是包袱過重,必須解決,建議中央增發國債置換地方債,及成立地方債資產管理公司。至於當前民營經濟信心與活力嚴重不足,報告建議,中央在理論上應有新提法,竭力避免將發展民營經濟解讀為“權宜之計”,盡快辦理幾件實事,通過案例引導打破對民營經濟的負面預期。

報告又建議中央政府加大綠色能源行業的投資,帶動民間投入,力爭5-10年內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建立算力統一大市場,突破算力瓶頸;重振科技創新投資信心,在中美博弈中積極有為。又建議中央政府推出消費補貼政策,在全國範圍發放1萬億消費券。又提出除超大型城市外,全面放開戶籍,推動人口流動,合理應對老齡化,建設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報告又說,中國應該積極主動管理國際環境。建議在2024全球“超級選舉年”,對各國競選人敵視中國的噪音和涉華言論應有意迴避,不予回應,避免在客觀上為反華人士站台;增加與關鍵決策者和工商群體有效溝通;做大“國際統一戰線”,高度重視國際上諸多沉默的“中等強國”,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