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聯合China Macro Group (CMG) 發表題為《風險意識:經濟安全的政治意義》的報告,分析歐盟、中國和美國處理經濟風險時採取的不同策略,指風險加劇的環境是企業的大忌,目前企業不得不採用的一些方法,會大大降低效率,進一步增加營運成本,影響創新,並最終導致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報道引述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表示,中國聚焦供給應側措施去推動經濟增長,今年頭2個月出口好過預期,但就為歐洲和其他地區製造問題,令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的本土企業被擠出市場。他說,歐洲不會坐視一些作為工業基礎的戰略性企業,因為價格競爭失去市場,這個亦是貿易問題變成安全問題的原因,必須採取一些應對方法。

歐盟去年展開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令到雙方關係緊張。中國強調科技自立自強,透過先進製造業和出口推動經濟增長,亦都觸發外資企業憂慮,加上內地需求疲弱,觸發歐盟同美國批評中國產能過剩。

歐盟2022年對華貿易赤字達到3970億歐元的新高;去年回落至2910億歐元。彥辭指,中國可能需要更多關注需求側問題,製造更多需求,以免被視為威脅。他又認為中國需求過低,以至問題外溢,令到歐洲加速去工業化,難以想像歐盟會對此坐視不理。

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顯示,會員應對"去風險"問題,部份減少在中國的投資,但亦有部份增加投資中國。受訪會員有1成表示將亞太區或個別業務總部遷離中國,同時減少在中國招聘的僱員數目、數據儲存設備,以及資訊科技基建。

4分3的受訪會員企業,表示過去2年重新檢視過中國的應鏈,有12%將部份移離中國,但有24%表示會進一步將供應鏈部份移到中國。商會報告承認,調查結果顯示,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企業的應對方法,企業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本身規模、身處行業及營運結構等,而採取不同策略。

報告又認為歐盟採取的去風險策略好過美國和中國,指與中國不同,歐盟不是尋求自力更生,而是實現多樣化,歐盟的總體目標是為了減少風險,不是脫鉤,而是與合作伙伴保持接觸,認為可以帶來新的貿易機會。彥辭表示,確保經濟安全屬於正當政治策略,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應盡量降低對商業的影響,應秉持適度、精準原則,絕不能成為保護主義的幌子。

報告建議,中國採取類近歐盟的策略,精準識別經濟風險,避免過度自給自足;去採取風險相關行動時,增加透明度;同歐盟合作就"去風險"發展一套共同語言,區別"去風險"同保護主義;明確定義本土企業,同時將合規註冊的外國企業包含在內;同其他政府及持份者保持對話,令營商環境去政治化;避免因為企業本國政府的行為,而懲罰在華的企業;確保企業可以取得所需數據和商業資訊,因為相關資訊對作出投資決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