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著名經濟學家、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接受內地媒體訪問,解釋如何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他指,現時世界進入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會湧現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換道革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大發展。

林毅夫指,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絕大多數產業,追趕上發達國家;必須抓住方興未艾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戰略機遇期,成為這些產業的領先國家,才能夠應對各種外部打壓隨時加速出現,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加速演進所帶來的風高浪急、驚濤駭浪的挑戰,避免“卡脖子”的被動局面不斷出現;才能夠在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新興及傳統產業需相輔相成

林毅夫說,應對新局面,要在布局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同時,利用好新的數據技術、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新的綠色技術改造好傳統產業,二者相輔相成。他以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為例,指特斯拉在美國發展新能源汽車十多年,年產不到3萬輛,差點破產,2019年到上海來投資,第二年就生產48萬輛,成為市場估值高達6000億美元的全球第一大汽車企業,秘訣就在於中國傳統產業的配套能力強。所以,新興和傳統產業必須齊頭並進,才能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勝出。

林毅夫又指,有研究發現在15世紀、16世紀之前,中國領先於全世界1000多年,但是因為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突然就落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亦未能加入。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在各個產業基本追趕上,很多方面甚至領先世界。如果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落後,可能又會拉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具4獨特優勢

林毅夫說,當前中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並且有4方面的獨特優勢:1、中國擁有14億人口,人才跟人口成正比;2、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最新的技術可以在各類場景快速應用;3、中國擁有最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夠迅速、較低成本地將概念變成產品的優勢。4、中國擁有制度優勢,能夠充分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兩只手的作用,緊緊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不過,林毅夫指,目前新興產業的數量還是少數,絕大多數產業還是傳統產業,要用產業數字化、人工智能、綠色技術來提升傳統產業,令他們亦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載體,採用革命性的科技來改造,實現高端化、高質化、高效化。他又提到,要防止地方"一哄而起",最重要的還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有些地方仍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後來者優勢」。

至於戰略型產業,關係到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林毅夫說,即使不符合比較優勢,中國亦必須自己發展。這類產業有些屬於新興產業,研發周期長,中國需要和發達國家競爭;有些屬於未來產業,中國現在必須布局;另有一些屬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業,發達國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在世界領先,中國仍在追趕。這些產業需要有國家的支持才能發展起來,有些則需要運用新型舉國體制來發展。

保持開放吸引人才企業

林毅夫又強調,中國要保持開放態度,做好自己的工作,創造最好的研究環境,利用最好的產業配套能力和市場應用前景,將類似特斯拉的企業吸引過來,歡迎國外新興產業到中國來投資設廠。亦要歡迎海外人才到中國工作,指發達國家每年的科研投入佔GDP2.5%至3%之間,中國的比重相若,但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每年能夠提供的科研經費在世界上是最多,近年中國申請的專利、在國際主要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都是最多的,可以築巢引鳳,把世界上優秀的人才吸引到中國。

創新體制方面,林毅夫說,新的事物要先讓它出現,如果不讓它出現,永遠不會存在。例如互聯網平台的規模經濟很突出,有先入者優勢,但如果處於壟斷狀態,利潤高漲,自然會吸引對手加入競爭。其次,要為新進入者創造合適的金融、法治、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鼓勵競爭,來防止壟斷。第三,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亦有先發優勢,積累一段時間,可能會呈現壟斷,屆時就要找到監督新技術的手段,保證競爭。有些新興產業可能利用大數據"殺熟",亦要有監管,來保證消費者的利益。

有為政府有效市場要互為合力

林毅夫又指,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幫助企業家克服。他以華為的5G技術為例,指基礎科研突破來自一位土耳其數學家的論文,但土耳其未能發展5G,因為沒有培養出相應的技術開發人才和企業。數學、科學、工程、技術的人才教育,都要政府去做。還有硬件方面,中國5G通訊全球領先,就是因為中國政府在4G、5G基站的鋪設領先世界,亦都促進平台經濟發展。總的來講,"市場有效"以"政府有為"為前提,"政府有為"以"市場有效"為目標,需要相輔相成,先可以令新產業、新業態、新服務源源不斷湧現。

他又提到,新質生產力必然帶來一些生產關系的變革,例如華為全員持股的方式,可以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任正非持有的股權比重只有0.73%,員工多勞多貢獻多得。技術研發成功後亦需要完善的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才有積極性進行昂貴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