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用15年時間逐步延長男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男職工從60歲,延遲至63歲,女職工則從50及55歲,延遲至55及58歲。

由明年1月1日起,男職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齡為55歲的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每4個月延遲1個月,分別逐步延遲至63歲和58歲;原法定退休年齡50歲的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每2個月延遲1個月,逐步延遲至55歲。

2030年起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由15年  逐步提高至20年

此外,從2030年1月1日起,將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個月。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不滿最低繳費年限,可通過延長繳費或一次性繳費的辦法,達到最低繳費年限,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決定指出,考慮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健康水平、人口結構、國民受教育程度及勞動力供給等因素,按照小步調整及統籌兼顧的原則,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要求各級政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鼓勵和支持勞動者就業創業,協調推進養老托育等相關工作。

人社部:改革有助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中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有助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她提到中國老齡化趨勢明顯,勞動年齡人口年均減少300萬人以上,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能夠減緩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趨勢,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亦可更好地釋放人力資源紅利。

人社部副部長李忠表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漸進實施的過程,以較小的幅度推進,同時退休人員騰退的崗位,與青年就業所需要的崗位之間,存在一定的結構差異,相信改革對青年就業的影響總體上平緩。

內地學者:措施可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活躍程度 並提升消費水平

新華社引述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表示,今次改革措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採用漸進式、以較小幅度逐步推進,令臨近退休的人,只會延遲1個月或幾個月,不會一下子晚退休好幾年。他分析指,做法是為了讓大眾更清楚看到自己未來什麼時間退休,又指今次決定明確要求加強對就業年齡歧視的防範和治理,激勵用人單位吸納更多大齡勞動者就業,是促就業和保權益並舉,著力營造更為公平的就業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指,通過延遲退休年齡,能令更多有能力、有經歷、有知識、有經驗的勞動群體繼續參與到生產經濟活動中,可以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活躍程度。 這些老年群體通過勞動收入的獲得,整個消費水平就會提升,就會形成從勞動供給,到勞動收入,到消費到產業形成的良性循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表示,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提升至20年,粗略估算退休後每月領取的養老金大概能增加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