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文章,指近兩年,中國股市波動,民間投資受到影響,居民消費較為疲軟。加上國外"中國經濟見頂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盛行,以致對中國發展前景有擔憂,但他認為這些都是短期問題,主要是信心不足,指內地學界的共識是中國有非常充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空間,只要將政策用好,可以穩定信心,經濟也能恢復正常增長。

林毅夫指,在9月24日人民銀行、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政策,加上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市場信心明顯恢復,可以預期經濟會止跌回升。而長期經濟增長,最重要是生產力水平要不斷提高,現有的產業必須不斷實現技術創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必須不斷湧現,亦即是依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中國有很多機會,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科技等,中國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中國有三大優勢:第一是人才優勢,中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的數量超500萬。第二是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技術創新或者新產業可以馬上達到規模經濟,快速擁有很大競爭力。第三是中國有最完整的製造業生態,任何產品成本可以是最低的,質量是最高的。

林毅夫又以軟件為例,指美國現時下載量最大的幾個軟件,都是中國企業擁有的。硬件方面,特斯拉在美國發展十多年,電動車最高產量不到3萬架,一度面臨困境。2019年到中國投資後,第2年就生產了48萬架,變成現在市場估值達到6800億美元的最大汽車公司。

他指,中國在電動汽車、無人機、太陽能板、鋰電池等新興產業,優勢已經顯現。至於仍佔大多數的傳統產業,有不少亦是國際領先,例如高鐵、家用電器、造船等。其他仍處於追趕階段的傳統產業,亦有後來者優勢,可以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方式,而且風險成本會較低;同時亦可以利用數字化改造、人工智能製造來實現換道超車,例如由燃油汽車的追趕,轉為電動汽車的領先。

他又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各地要因地制宜,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及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例如武漢、成都、西安等,經濟發達、資本豐富、人才又多,可以在新興產業方面多下功夫。中西部其他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的地方,可以多利用數字化、人工智能,以及引進、消化、吸收,來實現從追趕型產業變成領先型產業。

林毅夫指,當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加速演進,來自外部的打壓會不斷增加,國內也會有短期的結構調整引發的波動,包括有效需求不足。他強調,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短期中國有足夠大的政策空間,使經濟穩定向好;長期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優勢發揮,中國經濟一定能夠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到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