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9年2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連同澳門、廣州、深圳並列四大中心城市,定位為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經過三年時間,雖然受到疫情衝擊,但大灣區仍然繼續發展,在2020年,大灣區11個城市總人口已經超過8,600萬,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萬億美元。
本港的定位在國策下亦更清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去年三月通過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繼續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以及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亦首次加入四個新興領域,分別是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十四五規劃》亦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亦即大家經常聽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三大重點,第一是實現內需擴量和消費升級;第二是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第三是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打通「內循環」與「外循環」。粵港澳大灣區正是香港在雙循環發展中的切入點。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說,環球經貿受到疫情影響,大灣區肯定是為本港商界提供最多商機的地方之一,疫情下本港商界有不少方法適應,例如採用電子商貿平台,本港很多商會亦為通關後開拓大灣區商機做準備。
他認為,本港的地理和制度優勢一直不變,但要時時審視大環境,把握機遇:「香港今日有一些優勢,但若不急起直追,便可能會慢慢褪色,第一是競爭之下如何保持相對優勢;第二是人才,現時全球競逐人才,無論在專業抑或普及技能方面都需要,因此我們近年常常說《十四五規劃》的八個中心地位,我認為當中每個都要繼續培養以至追趕。香港過往強調作為國際城市的優勢,但我們見到現時全球的競爭,並非個別城市的競爭,而是片區之間的競爭,因此本港與大灣區正正可以一起擴展優勢,提升綜合實力,我們亦是全球經濟較為穩定、商貿環境較良好,及經濟潛力和中產階層正在增長的地區,這不單是指香港和大灣區、亦包括內地、東盟,以至整個亞太區。 但我們不是坐著便可,而是要競爭,因此本港在《十四五規劃》中的八個中心地位,我們有優勢的話要提升,如有不足要補足。」
邱騰華表示,大灣區除了是生產基地,有高端製造業,亦擁有內地最大中等收入群之一,對消費品、專業服務、消費服務需求很大,香港可以聯同大灣區,一同輻射到整個內地市場。特區政府一方面投放資源於創新科技,配合大灣區創科發展,協助企業走上新台階,另一方面亦投放很多資源予傳統行業:「例如近三、四年,政府投入『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的資源不少於50億元,基金以配對形式協助傳統行業升級轉型、開拓市場。港商進入內地時,對於營運模式、市場等都要重新學習,資金有助裝備自己;除了資金以外,企業不論大小,要進入龐大市場,亦要了解顧客群喜好,及他們所需要的服務特質。此外在拓展內地市場時,交易方式、市場運作等可能很不同,近年內地電子平台、電子收費方面很發達,香港企業進入時要重新裝備自己。」
他說:「我們近年透過資助香港貿發局協助港商"GoGBA",即進入大灣區市場時,不單協助把門打開,而是扶著企業的手,利用貿發局在大灣區的平台幫助開拓商機,或者透過集結類似的港商,找尋內地受歡迎的KOL,或者樹立香港品牌,作特色推廣,個別企業亦可以利用T-Box升級轉型,更符合市場需要。」
香港貿易發展局去年起,聯同廣東省推出GoGBA一站式平台,期望支持及協助港商和外商,拓展大灣區市場。當中的「灣區經貿通」微信小程序,與廣東省以至大灣區各市政府合作,提供官方政策、市場信息,以及優惠補貼資訊等。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說,「灣區經貿通」亦提供天氣、交通、防疫要求等實用資訊,對於關注內地個人所得稅的跨境商人,亦有實用功能:「對於政策如何計算183日,有些港商可能覺得複雜,不想自己記錄,我們的GoGBA程式可以自動協助計算,如果用戶想手動填寫亦可,我們希望能有一個便利的工具,讓商人在大灣區營商,可以用得著。」
劉會平說,貿發局的T-box升級轉型計劃亦為中小企提供免費支援,除了商務諮詢、工作坊、政府資助、市場資訊及交流機會,亦可以協助企業了解內地新媒體營銷方案:「大灣區市場吸引,但競爭亦很大,因此提升品牌對港商特別重要,因為大家不是『鬥平』,內地企業運用社交媒體很利害,港商只是用傳統方法未必足夠,想進軍內地市場要做很多電子推廣。貿發局的T-box計劃跟很多科技企業合作,例如我們會給T-box計劃成員,以優惠價試用騰訊微信的營銷方法,包括小程序、小遊戲等,吸引內地消費者,有時不試不知道效果,我們都希望港商把握機會,以優惠價去試用。」
滙豐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陳慶耀說,根據滙豐以及香港貿發局去年11月發表的《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初創生態》報告,初創對大灣區發展有信心,逾八成初創企業滿意區內生態系統,七成預計公司未來三年收入增長25%,當中以生物科技企業對前景最樂觀,近六成公司預計,收入在未來三年會增長五成或以上。
他相信很多港商期望在本港和內地通關後,到大灣區大展拳腳,他認為要先做好資料搜集、提升認知:「第一,對內地市場認知和網絡的了解,對中小企都是挑戰,例如不能假設本港和內地法規一樣,至於城市之間的稅務也不一樣,部分會有稅務優惠。此外消費渠道、消費者習慣也不一樣,例如在本港做網購,可以利用Google、Facebook的數據做很多營銷工作,但在內地則可以使用其他平台促銷、直播帶貨等,港商到內地前,要先做功課。」
陳慶耀說:「當然,有很多事情要去到大灣區才能處理,但在香港先做好功課,到內地後可以善用時間,見潛在客戶、合作伙伴,以至辦手續。」
陳慶耀說,滙豐的數碼共享平台「滙豐機滙 HSBC VisionGo」,為企業提供金融、財務、稅務和支付等實用知識,協助尋找商業夥伴,亦連接至貿發局 GoGBA 一站式平台,提供商務資訊。滙豐亦在貿發局 GoGBA「灣區經貿通」微信小程序提供關於大灣區的營商及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