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兩年幾,第五波的海嘯式爆發,政府、民間、甚至中央都幫手忙於應對,每個人都積聚不少壓力。面對海量確診,及令人難過的死亡數字,香港災後心理輔導協設立熱線5181-5501,協助有需要紓解壓力的市民。

協會總幹事杜永政表示,熱線設立最初一星期,致電求助的市民較少,平均每日約2.5宗,但最近數天致電的市民增加,平均每日有3宗,相對以往南丫海難、馬尼拉人質事件等,當時一日大約有二十多宗個案,現時不算太多,原因相信是所有災區研究都發現,在災難中期,市民普遍會先處理眼前的急事,例如醫療上的需要、搶購生活必需品等,當這些問題塵埃落定後,心理問題才會爆發出來。

杜永政說,大家須要了解心理壓力是非常主觀的感覺,當面對疫情時,有人覺得自己完全無壓力,但另外又有人壓力「爆煲」。想了解自己面對的壓力有幾大,可以嘗試做一個「SUD」評分,即是「主觀情緒困擾指數」,在較清閑時,例如臨近休息之前,可以閉合雙目,回想自己最困擾的一件事,問自己一個問題,以10分是最大壓力,0分代表完全無壓力計算,想想這件事構成的壓力有幾多分,如果發現5分或以上,最近7天每日受這件事困擾,只要每日維時多於1分鐘,就應該致電協會的熱線或其他輔導熱線,尋求支援。

杜永政說,今波疫情致電求助人士,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確診者,他們感覺非常徬徨,驚慌,心理和身體都非常辛苦;第二類是照顧者,包括確診者身邊的家人、醫護,甚至紀律部隊,協助當局圍封大廈的人員等,他們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部份人人覺得迫不得已成為照顧者,亦有前線人員例如醫護,家人會擔心他們確診,或者將病毒帶回家中;第三類是旁觀者,他們看到有關疫情的新聞報道,心理壓力可能大過確診者,致電求助的這群旁觀者,「主觀情緒困擾指數」非常高,可能會有「替代性創傷」的發生,如果發現這種情況,可以減少接收有關訊息。協會又發現,有百分之四十的求助個案,都是有經常服食藥物的精神病患者,而今輪疫情,有心理毛病的人士,更加受創傷。

杜永政說,協會當接到求助時,有三部曲讓對於紓壓情緒,首先是讓求助者宣洩情緒;第二是會為求助者進行評估,當他們宣洩情緒完畢後,災後心理輔導員會為他們進行心理評估,問幾條簡單問題,再評估對方心理健康水平,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第三是提供「屈機錦囊」,他說心理學有一千種方法令大家在疫情下處理好心境,面對疫境有新的出路,輔導員會度身訂造一個方法,教導求助者,例如透過運動去治療,每日可做五分鐘運動,就可以刺激大腦提升正面荷爾蒙,從而理性正面面對事件;亦可以透過電話進行簡單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