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下,兒童染疫受關注,不少幼童暫時不能接種疫苗,多名兒科專家分析,第5波疫情8宗兒童死亡中,能直接判斷新冠病毒致死,或者是致死重要因素的個案各有3宗。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表示,研究由醫院管理局統籌,五名兒科醫生及一名細菌學學者負責進行,他對於接連有兒童因染疫死亡感到沮喪及恐懼,其中一宗兒童死前還健康兼活潑,下午睡覺,到第二日凌晨家人發覺病情嚴重,不久失救致死;十日後又增加兩宗,相關兒童生前亦很健康,一人判斷為腦炎死亡,另一人是腦水腫,首三宗個案死亡兒童無基礎病。

他說,之後五宗,大概四宗個案有長期病患,另一宗兒童患有先天遺傳的肌肉萎縮症,發病後病況急速轉差,可能病毒已走入肌肉以致心臟,導致發炎,從而引起搏動的問題,導致失救而死;另外兩宗在瑪麗醫院發生,一人有心臟問題,心跳失常,另一人有不同長期病患,包括新陳代謝,內分泌問題,搶救無效死亡。

劉宇隆說,另外一宗是一名十四歲男童,由高處墮下死亡,初時以為與新冠病毒無關,後來接二連三,兒童出現腦炎個案沒有報道,他們情況危殆,其中一宗兒童出現幻覺,所以他不排除十四歳死亡男童是否曾出現幻覺。另外一宗,年幼時因流感導致腦炎,搶救後出現不少後遺症,之後因為染了新冠導致腦炎而死亡。如果這八宗個案之前有接種過疫苗,就不會出現死亡。他指,事件令人心碎,另外有多宗危殆個案。他呼籲家長盡快為子女接種疫苗。

至於未打針的小童,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炎綜合症,劉宇隆說,感染新冠可以好輕微,但一旦出現後遺症就可以很嚴重,例如發燒、出疹、紅眼,最嚴重的心臟會受衝擊,部份會有肝炎、腎衰竭等,如果要第六至七日才入院, 就好難搶救。

他又提醒家長,不要以為新冠症狀好輕微好快康復,但其實部份小朋友會出現併發後遺症。現時已出現十五宗個案,相信會持續增加。他認為,最重要預防方法是接種疫苗,可大大減低併發症風險,以至不幸出現病徵亦很輕微。如果出現長期後遺症,稱為「長新冠」,部份兒童發現腦部縮細,有部份學習能力低下,心肺功能變差,走路有點氣喘,亦有文獻指出,會影響他們的胰島素細胞,康復之後患上糖尿病風險增加四成,甚至血管病亦會增加。至於味覺及嗅覺神經亦會受影響,例如有兒童以前喜歡吃榴槤,染病之後就覺得榴槤味道很嘔心,亦有成人說,染疫後失去味覺,嗅覺,不能再做廚師、品酒師,感到沮喪。

劉宇隆說說,Omicron的血清型與其他新冠變異病毒株不同,打針都有機會染疫,但它不能逃脫「T細胞」的防禦,接種三針疫苗,無論是科興或復必泰,預防重症效果都良好,出現後遺症相對會減低。Omicron特點是對神經系統有滋擾,他們研究審視一千名兒童進入醫管局的醫院,有15%出現抽筋症狀,大部份是發燒出現抽筋,亦有部份癲癇症出現抽筋,其中五宗出現腦炎,兩人死亡,另外一人出現幻覺、幻聽症狀。

現時有六成學童已接種疫苗,其餘四成未有接種,但其中大約五萬人因染疫而不能接種,只要康復後一個月就可以打針,他希望家長盡快為子女打針之後恢復上學。他說已經努力地不停向幼稚園、小學的家長解說,由初時只得三成家長,到現時六成家長肯讓子女打針,但仍有四成家長不肯。他建議教育局羅列每間學校打針覆蓋率,另外亦要推動校長和老師,希望他們行多一步,了解家長為何猶豫,如有需要,他們一班兒科醫生樂意協助,為家長解說疑慮。

至於三歲以下的幼童,現時暫時未能接種疫苗,家長如何保護他們? 劉宇隆說,最重要是父母一定要先打針,現時有文獻發現,無打針的小朋友,如果其中一位家長已打針,有兩三成機會減低子女感染,如果父母都已打針,更加有五至六成,如果父母及子女都無打針,就肯定大有機會染疫。最重要是家長對子女的愛護而打針,因為他們見到有十一個月大,及有兩三歲幼童因染疫而死亡。

他又認為,打針的長者毋須要求抗體跳升,因為有數據顯示,無論打幾多針,抗體濃度不足兩個月已跌到零。重申打疫苗並非防止感染,而是減低患重症及死亡風險。六十歲以下的成年打齊三針死亡率基本是0%,根本無人死亡,至於一萬人之中一人死亡,是死於基礎病,譬如癌症。接受移植手術的病人,科學委員會已提出他們必須要打第四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