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騙案有上升趨勢,警方今年1至4月接獲2500多宗舉報,比起去同期的1900多宗,上升約3成6,損失金額達到2540萬元。近期就有騙徒,在社交平台訛稱有男子偶像組合Mirror演唱會門票出售行騙,有受害人支付2萬元後未能取得門票,要報警處理。

騙徒訛稱有Mirror門票出售 受害人失2萬元

化名為張小姐的事主,上月在Facebook看到一篇貼文,聲稱有少量演唱會門票出售,聯絡上對方後,轉到WhatsApp繼續溝通。張小姐原本打算用4000元買原價880元的門票,但就被對方游說花2萬元,買2張原價1280元的連位門票,對方還向張小姐出示成功購票的截圖,嘗試證明自己有票在手。

最終張小姐在4日間,分6次將款項轉到對方指定的「轉數快」戶口,並相約對方去港鐵站交收門票,但對方並無出現。張小姐向對方表明會報警,被對方指態度惡劣,更恐嚇稱會將她「起底」。

回想受騙的過程,張小姐指當時一票難求,因此特別緊張,抱著「一定要有門票」的心態,未有想清楚,就衝動循不明渠道購票。

犯罪學家:騙徒得寸進尺法行銷 限購增衝動消費壓力

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指,騙徒先游說受害人購買較低價的門票,引人入局,800多元的門票炒高至4000元看似很合理,到確認受害人有意買票,就可推銷較高價的票種。

這種技巧心理學上叫做「Foot-in-the-door technique」(得寸進尺法)。「就像推銷員推銷產品,逐家逐戶敲門,對方未必開門,可能只開一道罅隙,你穿著皮鞋攝入門罅,對方就不能關門了。這些門票聲稱要2萬元,即使議價後降至1.5萬元,騙徒都會接受,因為這是假的嘛!」

騙徒聲稱有少量門票出售,亦加重了受害人搶購的心理壓力。「如果騙徒說有大量產品,就無人稀罕了,因此只會宣稱只有少量,即使拍膊頭找劉德華也沒用,很多人沒經深思熟慮就很容易中計。」

不少受害人都是在衝動消費下受騙,黃成榮指,有時騙徒亦會以限時優惠,迫使消費者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或核實資料,當消費者以為自己「因緣際會」碰上優惠,感覺似「中獎」,最終可能變「中招」。

市民欲買名錶被騙130萬元

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高級督察徐蔚螢表示,騙徒為吸引買家,通常會聲稱有流行貨品出售,例如手機、電子產品、海鮮、凍肉和水果。「近日也留意到有人氣組合準備開演唱會,支持者買門票或許有不少困難,有騙徒乘機聲稱『有少量門票出售』,價錢可能較原價高些少作為招徠,有支持者心急之下失神,警覺性不足而受騙。」

近期網購騙案亦呈上升趨勢,今年1至4月警方就接獲2585宗舉報,比起去同期的1902多宗,上升約3成6,損失金額達到2540萬元。其中一宗損失較大的騙案,就損失130萬元,事發在去年4月,一名男子在社交網站表示想買名牌手錶,收到一名素未謀面的網友回覆,表示可以代購,男子於是分別5次向網友指定的本地銀行戶口存入合共130萬元,網友收款後就失去聯絡。去年8月涉案網友的祖母到銀行存款時被捕,警方仍在通緝涉案人。

小心低價出售和限購帖文

社交平台不時有人以平價出售貨物,徐蔚螢表示,要特別小心以「低價出售」或「限購」作為招徠的帖文:「簡單說就是『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網上也有很多騙徒借出售時下流行的遊戲機行騙,但當這款遊戲機那麼熱門,消費者要上網抽籤才有機會買到,又怎會這麼容易用『特惠價錢』可以買到限量出售貨物呢?只要留意到情形太吸引時,都要多加留意可能是騙案的開端。」

徐蔚螢呼籲市民光顧可靠、有信譽的商戶,又指社交平台的網店,價格雖然吸引,但亦隱藏危機,大部分社交平台不會驗證用戶身分。如果市民透過專頁購物,就要多了解賣方背景,即使賣方有標示實體店地址或電話等資料,也要查證是否真確,過去就有騙徒假借店舖地址和電話,訛稱是自己的資料。她又指,市民付款前亦可以搜尋賣方電話號碼、收款戶口號碼或專頁名稱,留意有否受害人是否已經留下負評。如果市民懷疑受騙,應保留交易資料,例如雙方對話內容和付款紀錄,並且立即報警求助。

市民除了網上購物要小心,在網上出售貨物都要提高警覺。早前就有騙徒假扮買家,用假的入數收據假扮購物,到賣家以為已經收款,寄出貨品之後,才發現貨款最終無存入戶口。徐蔚螢表示,騙徒會用銀行的入票機,存入空頭支票到賣家戶口,再用入票憑證假扮轉帳的通知書,製造已經付款的假象,賣家查閱時會看到入帳紀錄,也會見到結餘有所增加,到其後收到銀行通知支票被「彈票」,才知道受騙。她提醒市民留意,結餘更新不代表已成功過數,可用結餘金額才是反映真正的入帳狀況。

《防騙專家》下個星期會拆解「援交騙案」,會有受害人講述如何墮入騙局,有專家談談騙徒用甚麼技巧令人「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