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7年競選以「同行We Connect」為競選口號,當年政綱用一整篇章支持青年發展,提倡「三業三政」,即「學業、就業、置業」以及「議政、論政、參政」,並將「青年事務委員會」改組為「青年發展委員會」,推動青年發展,當然委員包括8名問責局長,以及由政務司長擔任主席。
青年發展委員會林琳:反修例及疫情阻礙工作 官方委員權責欠清晰
青年發展委員會2018年成立至今,已經是第三屆,一直擔任非官方委員的立法會議員林琳說,過去幾年因反修例事件、新冠疫情,阻礙多項前期落區工作,有點可惜,不過問責局長參與度不足,而且權責不清,亦令很多建議難以推動。「因為大家都『咁高咁大』,始終不能太推動到;置業、就業必然涉及跨局合作,政府需要商討哪項政策行先、哪項行後,否則只會浪費時間。公務員不是不願意做,但需要搞清楚哪個部門來領導,相信順暢很多。」
黃俊瑯:青年越趨悲觀 移民潮加速人才流失
2019年反修例風波社會爆發一連串衝突,示威者很多為年輕人,到近年街頭暴力減少,不過有人移民離港。非建制派政黨、新思維副主席黃俊瑯相信,部分與政府施政、與市民信任度不足有關,形容青年人與政府距離越來越遠。他又說受中美角力等國際形勢、本港過去社會事件影響下,香港青年感覺發展機會越來越差:「尤其是過去十年通脹率遞增下,年輕人工資沒有太大提升,上樓無期,月薪連一格子階磚也買不起,年輕一代感失望;香港產業發展亦趨向單一,不少專業在香港無出路,加上社會事件導致出現移民潮,加速本地培育的大學生流失海外,政府未來需要吸引海外青年回流,以及挽留本地年輕人。」
林鄭月娥當年在政綱提出「管治新風格」,改組中央政策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期望吸納青年加入政策研究,又推出「青年委員自薦計劃」,至今有480個政府諮詢及法定組織職位由18至35歲青年擔任,比例增至15.4%,達至原先訂立的目標。林鄭月娥又在前年《施政報告》,提出「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就業計劃」,名額2000個,至今有1100人成功入職。
黃俊瑯認為,這些政策在執行上都有不足,不過林鄭月娥「定了大方向,開了個好頭」,期望下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改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後,能延續現屆政府工作,加強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民間議政功能。
林琳則建議,政府可以多做市場調查,協助年輕人生涯規劃,期望青年發展委員會在疫情後盡快重啓落區工作。
記者:林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