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初期,將教育視為重中之重,其競選政綱提出「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最有意義的投資」。過去5年,現屆政府在教育方面合共投放超過5700億元。直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爆發後,教育局作出多項改革措施,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期望師生認識國情,培養國家觀念。有校長稱,現屆政府確實投放大量金錢予教育界,不過難以評定成效。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則指,教育局在2019年更注重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知。

林鄭月娥在2017年7月上任後,首項推出的政策,就是在政綱中提到的「教育新資源」,即每年增撥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用作提升中、小學的班師比,及增設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等。

退休校長:難以評估資源是否用得其所

任職中學校長逾17年、去年退休的賴炳華表示,現屆政府確實投放大量資源到教育界,稱得上是「歷屆之冠」,除了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師學位化外,更調撥不少資源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過,他就認為,政府未有就教育各個範疇制定績效指標,難以評估資源是否用得其所,學生又有多受惠;他又提及,過往5年與教育局特殊教育支援組開會時,相關人員均非常關心學校的用錢進度,「擔心學校用不完那些錢,無法交代指政策推行得很好。」

賴炳華又指,現屆政府傾向以「特事特辦」的方式推出政策,包括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等,由審議到推出都只用了極短時間,但往往未考慮清楚配套是否足夠、「上馬」時間是否適合。他舉例指,政府要求每間中、小學增設一名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但就只為他們提供120小時的在職培訓,形容訓練並不足夠,當統籌主任未做足準備,對特殊教育學生亦未必是好事。

5年過去,林鄭月娥日前總結教育政策時表示,今屆政府已累計增加了逾135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遠遠超過競選時的承諾。不過,整體教育開支只在她任期頭兩年有增長,由2020年度起就反而縮減,去到本年度相關預算的1119億元,不及5年前水平。

反修例事件後改變政策重點

而與教育界的「蜜月期」,更在2019年反修例事件爆發後戛然而止。教育局近年頻繁推出一系列措施,務求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除了將通識科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主題加入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外,更在去年編訂「國民教育——活動規劃年曆」,訂明學校要定期升掛國旗及奏唱國歌,每年亦要至少舉辦10多項國民教育活動,包括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日子,安排全校師生默哀。

賴炳華稱,雖然校長、教師及學生曾因政治立場而有分歧,但直至他去年退休前,教育局並未給予學校很大政治壓力。他認同,有必要推行國民教育活動,不過就批評,教育局的各項政策推得好急,與前線教職員的溝通亦不足夠,形容「今日不知明天事」,例如公社科未有教科書都要「教住先」,學校未配備足夠旗杆就硬性規定定期升旗。

何漢權:認同加強學生國家認知但應按部就班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則稱,2019年後,教育局在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知上,有政策上的加強,例如改革通識科、要求新入職教師必須在基本法測試取得合格等,「都是明顯的改變」。他亦留意到,教育局在推部分政策有些操之過急,建議局方制定具體課程指引,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做,又期望教育局能夠給予學校及教師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將相關國安教育政策落實。

記者:葉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