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歸以來,政府開支一路攀升,1997/98年度政府開支總額是1900多億元,到上個財政年度,增加至6900多億元,增幅超過兩倍半。其中投放在多項民生政策,包括教育、醫療、社福的開支按年大幅增加,公共開支佔GDP百分比,亦由17%上升至26%。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提到,醫療及福利開支按年升幅較急,福利開支不能避免,但隨著人口老化,福利開支不斷上升,如長者生活津貼等開支會上升,而此部分的開支與經濟好壞沒有直接關係,長遠而言,對財政會有一定壓力。

而同一段時間,政府收入總額由大約2800億增至6900多億,增幅只有一倍半。香港稅基較狹窄,但同時低稅制亦是香港核心競爭力之一,吸引不少國際企業在港成立總部。麥萃才指,現時新加坡及愛爾蘭的利得稅相對香港高少許,所以本港在調升利得稅時需考慮多方因素,如會否令外資撤離香港至其他地方,反而令利得稅收入減少。

而稅基方面,麥萃才提到,在良好的會計準則下,每年特區政府的收入及開支是可預測及相若的,但印花稅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導致政府未能預測印花稅收入,如2003年沙士時期,物業市場冰封,該年物業印花稅收入屬低水平,令該年最後出現財政赤字。麥萃才又指,不論市道好壞,要擴闊稅基都會招來不滿,但有實質需要,令經常性收入可蓋過經常性支出。

麥萃才:財政儲備非越多越好

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亦由1997/98年度的4575億,倍增至上年度的9571億,但未能追上開支增速,回歸初期財政儲備足夠應付政府28個月開支,現時降至16個月。麥萃才指,香港是少數政府財政儲備有足夠一年以上開支的經濟體,但財政儲備不是越多越好,政府收入大部份來自市民,如果有太多錢積存而未能投放於社會,不算是好事。他補充,經歷了過往兩年的疫情,環球經濟收縮,幸而特區政府有足夠財政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相信一個經濟體有足夠應付一年以上開支的財政儲備已足夠,但他強調,財政儲備多少沒有客觀準則。

麥萃才評價,特區政府不算審慎理財,經常性收入未能蓋過經常性開支,依賴賣地、物業印花稅等非經常性收入,雖然會經隨經濟大起大跌,但香港是國際三大金融中心,股市、樓市交易暢旺,收入尚算不錯。

記者:李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