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本港經濟被疫情陰霾籠罩,本港零售、服務業都受到重創。今年初開始的第五波疫情,最高峰每日有數萬人確診,經濟再次受到防疫措施嚴重影響。政府借鑑去年經驗,再度發放消費券,為市民紓困,同時刺激消費意欲,讓發放的款項在本地經濟體系內流轉,從而最大程度帶動本地消費,藉乘數效應加速經濟復蘇。

隨著疫情緩和,及消費券第一輪於4月初發放,市場氣氛回暖,本地零售業銷貨值由2、3月時連續兩個月按年跌逾一成,4月扭轉跌勢,按年升11.7%,顯示消費券對於推動本港經濟重拾升軌發揮作用。下個月7日起,政府將會向每名市民分期派發餘下5000元電子消費券,今次更有多兩個電子支付平台讓市民選擇,6個平台爭相推出「轉會優惠」,希望令市民真正落袋的,比5000元更多。

得到更大利益,市民固然高興,但政策背後對本地經濟推動力有多大呢?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派發消費券的原意是讓受疫情影響生意的商家可填補收入損失,遏止失業率升幅,減緩結業情況。他指自從疫情在2020年爆發後,政府推出消費券及其他支援措施,企業結業數字及失業率都較歐美地區低,企業亦沒大量無裁員。以餐飲業為例,2018年的餐飲企業註冊數目達1.3萬至1.4萬間,疫情下「捱唔到」要結業的有數千間,但在消費券及其他支援措施下,第五波疫情前註冊數目回升至逾萬間。

麥萃才指,派消費券對GDP增長有正面幫助,如果市民將所得金額用於額外消費,便會為經濟帶來最大得益。他指,今次除了原有4間支付平台外,新增了兩個平台,相信競爭會更為激烈,6個支付平台都爭相推出不少購物優惠,爭奪新用戶。根據過往經驗,香港市民消費意欲強,預期在優惠刺激下,市民會願意額外花費多於消費券的派發金額。

去年政府發放消費券時預計,政策能夠推動本地GDP增長0.7%,麥萃才認為政府的估算相對保守,今年的第二階段消費券在暑期發放,加上市民疫苗接種率上升,預期防疫措施不會於短期內大力收緊,相信更有利消費氣氛,所以今輪消費券或能帶動GDP增長逾1%。他指,消費氣氛會互相影響,部分行業的消費氣氛熾熱,亦對其他類型有帶動作用。

稻苗學會主席徐汶緯亦認為消費金額很視乎氣氛,在派發消費券初期效應很大,甚至有市民一星期便用盡5000元。他指,如果沒消費券,則欠缺誘因吸引市民消費,飲食業界便難以快速回復。雖然消費券對經濟的帶動力,會隨時間回落,但他認為只要能帶起氣氛,即使效用會遞減,但消費不會再重新回落至低位。

他指,近日部份餐飲公司已經重新開始擴充,亦感受到人力市場緊張。預期今次派發時間在暑假,疫情相對平穩,期待消費券金額能夠流入業界,能追回過去兩季落後的生意額,他對今年前景持審慎樂觀態度。

記者:趙家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