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在今年首5個月,共收到646宗網上投資騙案的舉報,受害人損失金額高達3.09億元,案件宗數和損失金額,分別按年升1倍和1.3倍。這類騙案的手法萬變不離其宗,騙徒往往游說事主在假的平台,做所謂的投資,到事主存款到指定戶口,騙徒再用不同借口推卻提款要求,或要求事主再付款,才能取回款項,但亦有不少教師、護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不慎墮入騙局。
事主受「優惠」吸引越陷越深 損失60多萬元
化名做Mandy的事主,去年10月在Facebook認識一名網友,與對方交換電話後,轉到Whatsapp繼續聊天,之後就被游說做所謂的「投資」,對方向他發送一個虛假網站的連結,指示她登入網站,並向網站的「客戶服務員」查詢開立投資戶口的手續。「當時覺得這個朋友信得過,整件事好像好可信,沒有很理智。」
Mandy在「投資網站」開立戶口後,「客服」指示她將幾千元存入一個本地銀行帳戶,當時她亦有查詢從事證券業朋友的意見。「他們說好像聽過(平台名稱),但不太熟。我也網上搜尋過,真的有這個網站,在澳洲的。」到Mandy存款後,戶口結餘亦顯示結餘有相應增加。
「客服」為游說Mandy存入更多款項,聲稱有「優惠」。「他們說我再存款,就可以送錢,我當時存入2、3萬元美金了,以為補2萬元美金,可以送多幾千元;但他們後來才說不是,要現在開始計,要存入5萬元美金。」Mandy打算放棄所謂的「優惠」,但「客服」卻指如果取消「優惠」,會影響信貸評級,實體帳戶也可能不能轉帳。「我可能貪小便宜,而且我覺得信用度要緊,因此就存入款項。本身我不打算用這筆錢投資的,但最終越陷越深,前前後後損失了60多萬元。」
後來Mandy要求提款,但騙徒就要求她支付8萬多美元稅款,才能取回款項。「我說為何不可以在我結餘中扣款,讓我取回餘款,但他們說平台不是這樣運作,要我再存錢,去到後段就覺得不對勁。我也不想相信是騙局,自己已存入很多款項了,但也不得不去這麼想了。」
犯罪學家:騙徒分工精細 網上求證要小心
事主上網查證資料,而且也有徵詢朋友意見,結果都未能識破騙局,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指,網絡資訊可以造假,「騙徒未必拿百分百假的東西來騙你,當中可以拿7成真東西,3成假東西騙你。如果你甚麼都不顧,所謂『經紀』說代表甚麼銀行,叫你存款到這個戶口,說如果你不存錢入戶口,就不能幫你。你問我要100萬元,轉到某個個人戶口,『我就打死都唔信』,所以必須謹慎。」
黃成榮又指,騙徒有不同分工,扮成有很強的團隊,「我們看廣告,其中一個藝員化妝扮老人家,接著紥個髻扮阿嬸,接著穿條裙扮少女,我離遠都看得出是同一個人啦。怎會騙到人?騙徒便找2、3個人,當你以為他們有不同人互相監察,但實際上Ocean Eleven、Ocean Thirteen不就說10多人一起犯案嗎?」
警方:騙徒借用真平台行騙 提防「唱高散貨」
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高級督察陸鴻基指,騙徒不單會設立假平台,亦有騙徒曾經假借真的平台行騙,他們會向受害人推介虛假的網上經紀商,假經紀之後會指示受害人將款項存入指定個人銀行戶口。「不論是『假程式、假連結』或是『真平台、假經紀』,當受害人想取回本金和利潤時,『客服』就會用不同理由推卻,甚至用不同借口,例如交手續費或稅項等,要求受害人再繳付款項,才可以一筆過提款,最終令受害人『一鋪清袋』。」
陸鴻基又指,有騙徒亦會透過社交媒體,接觸受害人,聲稱自己是「投資大師」,掌握「內幕消息」,知道股價幾時會升,哄騙受害人在高位買入早已被騙徒操控的細價股,實行「唱高散貨」。「受害人在高位接火棒之後,股價就會大跌,令他們血本無歸。」他提醒市民,要小心陌生人透過社交媒體提供的投資建議,並要對流通量低而且股權高度集中的細價股提高警覺,留意有否利好消息支持下股價急升等。
陸鴻基又指,「任何投資,有回報就有風險」,如果有人推介「零風險、高回報」或者「有內幕消息而穩賺」的投資,就很可能是騙局;如果懷疑網友身份,除了視像通話,還可以用對方社交媒體帳戶的相,上網搜尋是否已有其他人用相同的相片。他又表示,由於騙徒推介的假投資應用程式,不能由官方應用程式商店中找到,只可以透過點擊連結直接下載,所以切勿透過不明來歷的連結下載所謂「投資應用程式」,也切勿在來歷不明的網站或應用程式,輸入電子錢包數碼鎖匙(Private Key)或網上銀行戶口資料。如果懷疑被騙,可致電警方「防騙易熱線18222」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