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公立醫院為集中資源抗疫,曾經削減部分非緊急服務,不少病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素都受到影響,部分人至今仍未能安排到公立醫院覆診或做手術。有基層市民受到腳患困擾,不能工作,原訂在公立醫院做的手術,因為疫情要押後一年,最終需要申領傷殘津貼度日。醫管局表示,已在情況許可下,盡力回復非緊急服務,希望市民體諒。
有基層腳踝手術遭押後 不能工作無收入
56歲的余女士因為腳踝勞損,2019年無再做酒樓廚工,頓時失去收入,但仍要交每月4000多元深水埗劏房的租金,還要應付日常洗費,唯有硬著頭皮做保安,但腳患令她巡樓都有困難,最終做了半年又再失業。
余女士在公立醫院求診,原本安排了今年2月做手術,但早前本港疫情反覆,醫管局要削減非緊急服務,余女士的手術要押後差不多一年,去到明年1月才可以做。「捱了幾年,現在說疫情關係要押後,沒有辦法,那我怎麼辦?我要生存,我要交租,真的不知怎麼辦。」
余女士表示,不想領取綜援,想自力更生,但生活艱難之下,最終在社區組織協會協助下申領傷殘津貼,應付租金開支,食物就要靠協會接濟。余女士最終獲善心人捐助20萬元,上月在私家醫院做手術,目前正在休養中。
社區組織協會:削減服務影響不少人生活質素 添心理壓力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話,公立醫院削減非緊急服務,影響不少基層市民的生活質素,亦為他們帶來心理壓力。「例如置換膝關節,未必生死攸關,但整年不能外出,又怎麼辦呢?有些基層等開飯嘛。有些長者會有心理壓力,擔心自己病情惡化,於是節衣縮食向私家醫院求診,但做個胃鏡要四、五千元,綜援申領者可能數個月不用吃飯了。」
他認為,醫管局應該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更多病人可以接受治療;當局亦可考慮推出恒常的資助計劃,讓有需要的人士,可以使用樓梯機,方便不良於行的基層出行。
本台向醫管局查詢在削減非緊急服務之下,有多少病人受到影響,等候覆診或做手術的時間平均要延遲多久,醫管局都未有提供具體數字,只是表示疫情期間有必要調整服務,集中資源抗疫,希望公眾理解,當情況許可,就會盡力回復服務。疫情亦有加強公私營協作,善用私家醫院及暫託中心的病床分流病人。醫管局又指,近期疫情轉趨穩定,已經適時地將服務大致回復到正常水平。
記者:陳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