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碼頭工潮10周年。有當年參與罷工的工人表示,雖然薪酬和設備上有提升,但仍要長時間工作,有人要連續工作72小時,形容有如「行屍走肉」,工作仍然算不上有尊嚴。有前工會幹事表示,不少工會解散,工人運動的模式要重新探索,又指如果工人仍未能分享經濟成果,就有機會再出現工人運動。

十年前的今日,葵涌貨櫃碼頭工作有外判工人,要連續工作24小時,工資比1996年還低,只有約1200元。在高空工作的吊機工人連如廁的時間都沒有,有時只能用報紙包起「就地解決」, 工友戲稱為「糯米雞」。種種辛酸,最終爆發了長達40日的罷工行動。
 
時隔十年工時無改善 工人嘆似「行屍走肉」
 
碼頭業職工會會長的黎馬建當年也有參與罷工,他回顧過去10年,指現時連續工作24小時的工資約為2000元,工地增設了流動洗手間,少了「糯米雞」;以往工人想休息要「爭櫈仔」,現在休息室內有碌架床,工人不用再在貨櫃箱地下睡覺。
 
不過,黎馬建說,工人仍然算不上有尊嚴地工作,因為長工時情況仍然普遍,有人要連續上班72小時,形容工人「就像行屍走肉,靈魂被人收買」,每日工作和生活都圍繞在碼頭內。
 
工會一直是工人爭取權益的重要平台,但近兩年不少工會解散。當年有參與工潮的職工盟,年多前亦宣告解散。作為屬會的碼頭業職工會,至今亦未獲碼頭公司承認,會員亦慢慢流失。黎馬建表示,在4、5年前,曾經寄望隨著時代轉變,工人的權益會慢慢改善,但「經歷這幾年的風風雨雨,加上法例的修改,(工人運動的)前景較為黯淡,現時去政府總部舉張banner(橫額)都難喇」。
 
前職工盟幹事:要重新摸索工人運動模式 

當年擔任職工盟幹事的麥德正認為,現時工人站出來爭取權益,擔憂會比10年前多,但他強調爭取勞工權益是正當的事,工人運動要重新探索形式,未來可能會以網絡化、去中心化等不同模式出現。

他又指,本港經歷疫情後,經濟逐漸好轉,如果勞工仍無法分享到經濟成果,就有可能再出現工人運動。

記者:湯偉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