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令氣溫上升,極端天氣變得頻繁,傳統的氣候模式亦正在改變。新任天文台長陳栢緯接受本台專訪,表示有跡象顯示南海比以往更容易形成熱帶氣旋,本港風季的時間亦可能有變。面對氣候變化為天氣預測帶來的挑戰,天文台正爭取資源建立新的天氣雷達,預計可比現時早5分鐘發出暴雨預警,亦會引入人工智能預測天氣。

「過去南海較難生成熱帶氣旋,因為範圍較小,但不知是否因為海溫較高,近年也能有東西成形,至於是否成熟的熱帶氣旋就較難說,但也有生成的過程,就在旋轉。拉尼娜現象也有影響,令風季較遲。」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本港去到11月仍有八號信號,前年12月亦有風暴進入南海,天文台要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陳栢緯指,如果有風暴秋冬季來襲,本港一開始或會先受強烈季候風影響,後來才到風暴的外圍環流,天文台有機會由強烈季候風信號,直接改發三號強風信號,部分機構可能會不習慣,天文台未來會及早提醒領港會等特殊用戶,做好準備。

擬建新雷達網絡 料可早5分鐘發暴雨警告

氣候變化為天氣預測帶來挑戰,天文台正爭取資源,提高天氣預測的效率。陳栢緯表示,近年在沙螺灣測試的「相控陣天氣雷達」效果理想,計劃設置4部雷達,在香港建立網絡,相信未來可以更早發出暴雨預警,亦有助監測冰雹。「以往要6分鐘才能完成掃描,新雷達可在1分鐘完成,但它的射程較短,我們需要在香港建立網絡,有了這些工具,希望可以令暴雨警告信號,提前約5分鐘(發出)。不要看輕這5分鐘,這些極端天氣,真的逐分鐘計算,能夠提前1分鐘或數分鐘發出信號,也要花很多氣力和功夫才能做到。」

天文台亦計劃與大學和內地機構合作,以衛星協助監測天氣系統,亦會引入人工智能協助預測天氣。「全球最權威的中心,(用傳統物理方程方式)可做51個預測,然後再看整體的預測趨勢,再預測未來15天天氣。人工智能就可以做上百個預測,理論上情景越多,誤差平均來說會越小。不過,如果情況較極端,大家也不清楚人工智能可否預測得到。物理方程理論上就處理得到。」

不過,訊息發布也是一門學問。「即使預測到將有極端天氣,它出現的時間、可信性又有多大呢?是否真確呢?是否準備好將訊息發放出去呢?當中也有一點考慮。我們不是完全相信物理模式,直接將預測發放出去。」天文台的預測有時亦遭受部分市民批評,有時原因也未必在天文台掌控之內。「市民都是理性的,我們繼續平常心做事,盡我們能力,聽到市民聲音,他們希望早點有準備,我們也希望及早說得清楚,但較早作出預報,也可能有少許代價,誤報的機會也會大了,希望大家也明白。」

鼓勵年輕人多了解歷史 「漢唐盛世後就是現在了」

陳栢緯在天文台服務將近30年,以科學服務市民,但他對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亦有興趣,年輕時會看《論語》,對當中「友直,友諒,友多聞」印象最深刻,他鼓勵年輕人廣交朋友,並且多了解近代歷史。「我有個心願,但可能退休後才有時間,就是看完《資治通鑑》。我很希望學生多了解近代中國歷史,清末民初的歷史,我很有感慨。現時中國站起來,世界上能夠扮演角色,得來不易,可以說漢唐盛世後,就是現在了。大家了解過去,就真的要多貢獻國家。」

陳栢緯又指,貢獻國家,聯通世界是香港的定位,香港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民航組織的成員,天文台一直協助收集全球天氣預測和警報,發放權威資訊,服務世界;同時也可貢獻國家,例如香港機場監測風切變和湍流的經驗,可以應用在內地高原的機場;而機場的氣象服務,對同樣要應對對流性天氣的華東機場,也有參考價值。

記者:陳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