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對外貿易依賴程度極高,是香港的經濟命脈,出口狀況備受各界注視。今年第二季的「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躍升8.8點至47.8,反映自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及業務復常後,香港出口商信心顯著回升。不過,今年首四個月香港整體出口卻按年下跌16.5%,貿發局亦修訂今年香港出口增長預測,由早前的5%,下調為0至2%。

為何會出現這種落差?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首席經濟師曾詩韻解釋,第一季「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是39,第二季升8.8至47.8,是連續兩季上升,亦是兩年新高,顯示出口商商業情緒有改善及回復信心。而這項反映短期前景信心的調查是在5月中進行,相信要到6至8月的出口數據才會反映出來。

至於香港1至4月整體出口跌16.5%,香港總商會較早前亦調低今年出口增長至2%。她說,整體出口下跌主要是因為香港與內地的跨境陸路貨運運力復原速度較預期緩慢,加上香港出口7成是電子產品,但電子產品在上半年的下行週期較預期長,因此要下調全年出口增長預測至0至2%。

曾詩韻說,2022年預測今年全年出口增長5%,最大假設是內地與香港跨境陸路運力在2至3月會回復正常,但截至5月底,陸路貨車流量只回復至疫情前約60%,轉運能力回升速度緩慢,加上司機短缺,令跨境物流成本比疫情前高20%至30%,阻礙了復蘇步伐。展望下半年環球經濟回暖,本港出口將有增長空間,但如果要達到2%的預期,平均每個月都要錄得雙位數增長才可追回先前跌幅。

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中,第二季的離岸貿易指數達46.5,升18.5,幅度相當可觀。這項指數是反映市場對香港離岸貿易服務,即不經香港付運但由香港公司處理的貿易需求持續回升。被問到是否反映香港出口商未來都傾向在內地港口直接付運至出口市場,又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曾詩韻說,跨境陸路貨運未完全恢復,部分出口商會直接在內地做轉口。調查顯示,經香港轉運的受訪者預期今年經香港出口增加的佔13.4%,預期不變則有約6成,顯示一旦運輸回復正常時,香港出口商或會重新經香港轉運。 

這些離岸貿易到底如何令香港受惠?她舉例解釋,假設貨品由內地輸往美國,香港出口商曾修改貨品擁有權,但中間物流運輸不經香港,港商從中買賣賺取毛利。亦有部分港商擔當經紀人或代理人的角色,例如美國廠商想將產品打入中國市場,會利用香港的市場觸角或市場推廣,港商就可賺取佣金或服務收入,惠及離岸貿易收入。

曾詩韻又說,疫情時貿易路線已不斷改變,許多海外客戶和採購商,因應供應鏈及港口阻塞,要求不同的內地廠商轉移部分生產線到鄰近的東南亞國家,香港出口商亦因應情況靈活變通適應情況,不只在內地採購,而會增加到東南亞採購。

她說,香港是自由貿易港,仍是集散及轉運中心,作為亞洲區內物流樞紐,在數字化年代,不同物流公司都可利用大數據或人工智能,為港出口商安排最平最快的路線,達至最高經濟效益。

曾詩韻展望,從宏觀經濟來看,玩具業和機械業出口表現預期會較好,因為暑假在即,玩具業或現增長空間,而歐洲製造業重拾升幅有望利好機械業。她亦希望電子產品業可重拾軌道。

她又說,俄烏戰事已持續16個月,美國亦暫停加息,出口商對歐美市場信心回復至50以上的擴張領域,對東盟市場亦較有信心,但內地市場近期經濟受壓,因此出口商對內地信心較疲弱,在這個情況下,她建議出口商要分散市場,以前一向聚焦內銷市場,但現時美歐經濟回暖,要重新檢視一些傳統和成熟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