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兩年多前轉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出任院長,他在新加坡接受本台專訪時,談到兩地醫療制度同樣劃分成不同聯網,裡面有不同醫院和療養院等,但新加坡公營體系有「共同付費」(co-payment)的安排,即是病人要付一部份醫療費用。
他解釋,香港公立醫院病人的醫療費用,差不多由政府包辦;而新加坡的「共付」概念下,「病人如果想選擇有冷氣的病房,或者有較好的環境,甚至自己選醫生,共付費用就會多些;如果負擔不到,政府亦會有安全網,你亦可以付很低的費用,接受基本醫療服務」。他認為,市民應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不應將管理責任全交給政府,若病人要付出一點,亦會更珍惜所獲得的醫療服務。
獅城推新醫療制度 鼓勵病人提升自理能力
沈祖堯指,新加坡公營醫療服務佔整體服務約70至80%,但當地政府發現,過去10年,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民眾生活水平一直提升,市民對醫療服務的期望亦提高,令當局的醫療開支數以倍計地飆升,形成不可持續的現象;因此當地政府本月起,推出名為「Healthier SG」(健康新加坡)的新制度,期望提高社區病人的自理能力。他舉例說,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量度血糖,如有不妥才求醫,否則可安排送藥上門,以減輕門診的壓力。
他說,「Healthier SG」制度會推出很多措施,鼓勵市民病向淺中醫,例如教導市民預防疾病、注意飲食、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等,以減低患糖尿病或肥胖等帶來的醫療費用。
輸入醫護只能收短暫效用 長遠須加強培育本地人才
沈祖堯表示,離港兩年多,不時會想念香港的「戰友」,短暫回港時亦有到醫院探望香港醫護,指近年一批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移民或轉投私營機構,有部門流失3分1人手,加劇人手不足的情況,形容醫護工作辛苦,甚至有人感到灰心,肯定會打擊士氣。
「很多醫護除了『搵食』外,其實都有理想,都想妥當地做醫療工作,但你發覺辦不到,每個病人只得4、5分鐘,有時做得辛苦會『發忟憎』,令你不太滿意自己的表現。」
他說,雖然新加坡同樣面對醫護流失率高的問題,但醫患比例較香港好,「在香港公立醫院,一個護士要照顧幾個病格的病人;新加坡每間病房都有一名護士」。他指,當地選擇透過提升醫護薪酬挽留人手,例如剛畢業的護士會獲發額外薪金,亦正考慮增加醫科生名額。
對於本港早前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增加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途徑,沈祖堯說,參考新加坡的經驗,相信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新加坡去年都曾引入印度醫生,不過只是帶到很少人入來。始終背景不同,有時言語不通,要融入會有一定困難。最重要都是訓練本地醫護,讓他們覺得工作環境開心、有滿足感。」
反思以往是否「做多咗」 倡研挑選及收治高危病人
回顧過去幾年新冠疫情,沈祖堯表示,全球醫療系統都經歷動盪,市民因擔心受感染而減少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很多恆常醫療服務受阻,例如癌症或心臟手術要延期,但未見病人死亡率上升,「令人反思是否以前做多了很多東西,事實上未必能令病人直接受惠」。
他認為,值得研究是否能減省部份工作,「有些病患『喺屋企都搞得掂』,例如有100人來,我們挑選真正高危的病人才收入院,就會減省醫療負擔及壓力......否則一日做到黑、飯都無得食、洗手間都無得去,就算很高人工士氣都不好」。
沈祖堯:落葉歸根 退休很大機會回港
被問到會否考慮回流本港,沈祖堯表示,他對香港仍有歸屬感,「有時講『我哋』、『你哋』等字眼,你就會發現,我談到香港時,都會說『我哋』」。他又笑指,自己每次返港都仍會住在原有住處,母親和女兒亦仍在港。
「每次返港,當然都看到香港有些轉變,有些店鋪關門...就連隧道的付款方式都不同了,每件事都不停改變,但我覺得香港仍然是我的家。中國人指『落葉歸根』,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身邊有家人、朋友,那是最舒服的地方,所以到我退休時,很大機會會回來。」
記者:馮天蘭 新加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