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奪走超過690萬條性命,但隨著疫苗面世,亦挽救了不少生命。68歲匈牙利生物化學家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就是那位可以救世界的人。
卡里科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位教授,在新冠大爆發時,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可改變細胞功能,還可用以製造疫苗抗原;多間藥廠及後用mRNA技術開發新冠疫苗,全球多個國家地區,包括香港,亦有廣泛採用。目前亦都有研究正探索透過mRNA技術,製成治療塵蟎或花生過敏、帶狀皰疹(即「生蛇」),以及被牛蜱叮咬後有機會感染到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萊姆病」等疫苗,甚至有望用以醫治癌症。
一直只埋首研究 從沒想過身處鎂光燈下
卡里科近日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表揚她對開發疫苗和治療人類疾病的貢獻。她來港出席頒授儀式時接受訪問,指首次聽聞內地出現新冠病毒時,只感覺事件與自己距離很遠,又指一直埋首研究,從沒想過mRNA技術可以有那麼大影響力,形容是難以置信。她憶述,2020年12月接種第一劑疫苗時,看到同場有一批醫護正排隊打針,令她感動落淚。
「核糖核酸(RNA)可以促成蛋白質,有助傷口治癒。我只想像過,每人家中的雪櫃都有RNA技術製成的藥膏,做飯灼傷的話,可塗抹在傷口;但沒有想像過自己會曝露在鎂光燈下。如果想成為焦點,應該當演員。科學家一般喜歡保持低調。」
指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 盡量減劑量有幫助
回想研發過程,卡里科表示,最具挑戰性的是研發人員要處理活體病毒。至於mRNA疫苗一直被指有較多副作用,亦曾被質疑長遠的安全性,卡里科說,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但一般藥物的臨床研究對象,不會是數以百萬計;試想想,一個臨床研究中有4萬人,而相關副作用出現的機會是百萬分之一,你就未必會看到藥物產生明顯的副作用」。
她又解釋,疫苗佐劑會刺激免疫系統,有機會加劇接種者本身的炎症,但基於疫情的迫切性,要盡快研製疫苗拯救生命,強調盡量減低劑量,就可以減少副作用。
科研工作如划艇 背向終點奮進
卡里科表示,現時感覺自己多了一份責任,要將科學精神和有趣之處,傳遞給年輕一代,讓更多人了解大自然的奧妙。她形容,「科學就是會不斷遇上挑戰,要勇於做從來沒人做的事;失敗乃成功之母,最重要是經歷失敗之後,仍要保持初衷,重新站起來,甚至要比之前更堅定」,寄語正在科研路上奮鬥的人士,要有永不言敗、迎難而上的精神。
她又將自己的科研究工作,與女兒的強項比較。她的女兒蘇珊弗朗西亞(Susan Francia)是美國賽艇運動員,曾代表美國隊出戰2008年北京奧運和2012倫敦奧運,並奪得兩面金牌。她說,科研有如划艇,同樣背對終點不斷進發,亦講求團隊合作,「賽艇運動員比賽時看不到終點,不知道自己划了多遠;這就像科研,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只懂奮力前進」。
若要發展創科中心 應先設完善托兒服務
卡里科指,不少科學家基於工作性質,都難以兼顧家庭,尤其是女性科學家,或會因家庭而放棄研發工作。「家長毋須過份照顧子女,應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女性科學家不需要成為完美的母親、妻子或女兒,要保持身心靈健康,不要令自己有不必要的壓力。」她說,誕下女兒3個月後,便交托到日間托兒中心,由兒科醫生和護士照顧,甚至可安排在中心完成接種各種疫苗,讓她可以安心返回工作崗位。她建議,若香港想建立創科中心地位,應先提供高質素和可負擔的托兒服務,以釋放勞動力。
記者:馮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