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月將會推出特別展覽,展出120件四川三星堆遺址的文物,包括「青銅大面具」和「扭頭跪坐人像」等。三星堆博物館表示,這批文物改變了民眾過去對古文明的想像,亦顛覆了以往對古銅器的認知。考古團隊指,考古成果除了展現古文明的面貌,亦反映考古工作的進步。

最具代表性「青銅大面具」將赴港展出

黃河流域一直被視為孕育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但近代四川三星堆遺址重現人世,發現的過萬件文物,揭露3000多年前的古蜀,亦擁有高度文明,改寫眾人對古文明的想像。本港將展出120件三星堆的文物,當中包括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大面具」,面具寬1.3米,重131斤,眼部闊大,五官突出,棱角分明,是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完整、最大的青銅面具,相信是放置在神廟供人膜拜的神器;另外亦有一個「青銅扭頭跪坐人像」,高約30厘米,人像雙手合十,舉在身體左前方,頭部扭向右邊,帶有一副怒髮衝冠的樣子。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冉宏林表示,古代青銅器的普遍代表禮制和等級,對於人和世間萬物的刻畫較少,這座銅像屬國內少有,以真實人物為模板去刻畫的銅器。

今次展出的文物還包括青銅神獸和龍形器等,考古團隊指,三星堆文化對世間萬物抱有敬畏的心,龍、蛇等動物都會被當作神明敬拜,亦有不同動物結合的青銅器,市民去參觀時可以留意。

科技配合三星堆遺址發掘工作

內地考古隊先後在上世紀80年代和前年進行考古挖掘,一共發掘8個祭祀坑,過萬件文物。兩代考古工作最大的差別,在於科技的應用,考古團隊表示,80年代的工作屬於搶救性挖掘,團隊要在露天的環境在一、兩個月內將文物取出,避免文物受天氣影響而損壞,但前年的挖掘工作,團隊在6個祭祀坑上興建了方艙實驗室,維持發掘現場的濕度和氣溫,盡量保持文物剛出土時的狀態。團隊亦用自動載人平台搬運大型文物,並讓考古員在平台上工作,不用直接踩進坑中。

主要負責挖掘8號坑的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趙昊表示,透過搭建方艙實驗室,可以讓考古團隊在發掘現場慢慢工作,更仔細研究文物以及調整發掘方案。他認為目前的挖掘成果不單單展現三星堆文化的面貌,更代表了考古工作多年來的進步,他期待三、四十年後的考古人員,也可以如他們現今般批判考古成果。

三星堆至今出土的文物絕大部分都是用作祭祀用途,團隊相信,現在所挖掘的範圍,只佔遺址的千分之2,期望未來可找到宮殿區和墓葬區,為大眾重現3000多年前車水馬龍的古蜀盛況。

記者:郭曉詩 四川三星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