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的直選部分,選區由原本452個,大減至44個,每個選區隨之擴大,每區平均人口大增9倍。有建制派政黨指,選區擴大,選舉工程也會有點吃力,但相信有地區樁腳的政黨會有優勢。亦有地區社團認為,當局應上調開辦辦事處的津貼。
本台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整合不同選區的人口,發現在舊制度之下,每區人口平均只有1.64萬人,但新制度的每區人口就增加9倍,達到16.8萬人。其中人口最多的選區是黃大仙西,有21.9萬人。最少人口的選區是中區,有11.1萬人。
陳克勤:競選會「有點吃力」 吳秋北:猶如「小型立法會」
民建聯主席陳克勤認為,選區擴大後,選民對區議員的要求亦會有所提高。「以往我可能只是懂得要求在這裏加條斑馬線,那裏設個垃圾桶,但今天我可能要求他要懂得環保政策、交通政策,對選民而言,將有更具政治質素的人、懂得倡議政策的人,幫助解決民生問題。」
不過,他承認,選舉工程可能會「有點吃力」:「參選人知名度和社區網絡要高,才能較易推動選舉工程,特別是在這麼短時間內,讓那麼多選民了解你和你的政綱,但我相信我們民建聯在社區服務多年,會有一定的政黨效應。」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就指,新制度下的選區範圍是過去的10倍,形容有如「小型立法會」,參選人要懂得醫療、貧窮、長者照顧等廣泛議題。「工聯會18區都有服務點,長期地區工作積累下來的工作,會對我們有幫助。」
蘇長荣冀增開設辦事處津貼
政府亦因應選區擴大和通脹,上調選舉開支上限,由上次選舉的6.88萬元,上調至51.24萬元至95.16萬元,即增加6.4倍至12.8倍。不過,區議員開設辦事處的實報實銷津貼上限,就維持12萬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蘇長荣認為不夠:「市民習慣了在原本的小選區內找到區議員辦事處,但現時版圖大了,有關撥款可否滿足到區議員,可多設幾個辦事處呢?希望局方可以考慮。」
當局就指,會在區議會運作後,收集各方數據,預料2025年會再檢討款額。
記者:陳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