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老化,衰老成為非常熱門的研究議題,大家都期望身體健康,想做到「治未病」,但怎樣令人體細胞保持沒有那麼快衰老,甚至是長久更加健康呢?這就少不得醫生或者對生命科學和醫學有研究的科學家一起努力。
本星期在科學園舉行的首屆香港桂冠論壇,邀請了20位邵逸夫獎得獎者和2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學家一起討論,涵蓋天文學、生命科學、醫學和數學科學領域的議題。當中有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主任和副教授張曉東。
張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成體幹細胞生物學,包括研究衰老原因和怎樣可讓人們活得更健康長壽,在這些研究課題中張教授帶領的實驗室在全球居於前列位置。
張教授說,很多國家的人長命,但不代表他們健康,而香港這塊福地有一些健康又長命的老人家,因此他期望在這個適合的地方,研究一下老化和衰老議題,到底香港老人家如何可以長命之餘又活得精彩呢?
作為香港人,張教授十分希望在自己地方做研究。香港現時是其中一個全球最長壽的城市,平均壽命達到86歲,遠超於美國的79歲或世界平均的73歲。他估計,香港人愛走動,運動也比較多,就如他80歲的外婆喜歡飲茶,仍然會抽著兩袋菜到處走,這樣的運動量便令到老人家活動比較健康。
由基本研究到真的建立一間創科公司,路途漫長。張教授以自己研究範疇為例,從找到一些可抗衰老幹細胞的原因,再針對這個原因去研發一種藥物,過程一點都不簡單。近年政府大力支持創科,也撥出很多土地發展,例如河套區,而國內外的創投基金也著力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才可以令在學校的創科基礎研究、前期設置,踏出下一步到創科公司,香港因此也增加了許多新的科研公司。
張教授觀察到香港疫後復常情況與其他地方不同。他早前到過美國,才發現原來世界各地例如歐美地區,在新冠疫情後並沒有完全恢復疫情之前的生活,例如三藩市是一個研究蓬勃之地,星期一和星期五的高速公路以往是非常塞車,但現時是完全沒有車,因為當地人都選擇在家工作,都希望不用上班。所以相對其他地方,香港已經復常110%了。
張教授認為要做研究,人才首要重要,香港除了本地人才,亦有來自內地的,而他的實驗室有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東南亞的人才,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匯聚在同一個地方,一起研究才會擦出火花。第二是政府資助,研究就要燒錢,近年香港政府大力資助科研,令到科學家的基礎研究或臨牀研究撥款多了,這也解釋到為何香港相對全世界,科研增長較多的原因。
第三就是國際平台。張教授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每個月都有很多全世界的學者來到與本地學者交流,他們對香港的研究感興趣,亦想到來走走看看認識香港,例如桂冠論壇這個星期的活動便十分精彩,這些都不是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做得到。這麼多人來到,他就算足不出戶,也可以和很多國際級學者傾談自己的研究範疇。
既然香港擁有這麼多優勢,那現時香港有沒有足夠條件,發展成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呢?張教授覺得已非常足夠,除了剛提過的國際人才,香港八大院校也是非常優秀的科研機構,是香港步向創新科技的基礎,這樣的人才庫亦有助吸納世界各地優秀人才來到。而香港又是亞洲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人才或企業往來都有利香港和國際合作交流,加上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中西交融,美國或各地資金都會來到做創投,科研便可獲得頗多的金融支持。另外,做研究的同時亦要有知識產權保護,香港的法治、環境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健全,亦有助創科發展。至於政府近年大力在撥款和土地上支持創科發展,對八大院校和科學園的支持和投入十分龐大。
「有錢、有人、有政府政策,全世界不是那麼多地方得到這件事,現在創科前景是前所未有,機遇巨大,因此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對於首屆香港桂冠論壇匯聚得獎學者、青年科學家和學生,可以發揮到什麼作用呢?張教授說,科研發展最重要只有一樣,便是人才,沒有人才什麼都不是。今次桂冠論壇是一個很寶貴的交流平台,是疫後復常以來香港科研界第一個大型活動,是時候讓我們的年輕人看一看,現在香港已經和十年前是兩個世界,要讓那些小朋友、年輕人,多看一點多談一點香港如何做科研,讓他們知道原來香港科研與全世界一流學府和地方所做的是一樣厲害,期望年輕人多點思考科學,不會只憧憬從事金融或銀行業,也期望令到家長們覺得子女發展科學是一個未來。
談到學生科研表現和潛力,張教授說,香港學生很厲害的,教育基礎良好,但問題就是太厲害,基本上都去了世界各地的知名學府。他以自己學系為例,成績首15%至20%的本科生,畢業後會選擇外國升學攻讀碩士甚至博士,學生質素之高可見一斑。在經常與國際學者交流下,即使只是學士生,學術成就、創新思維都非常好,他們未來無論是出國抑或留港,科研實力或潛力絕對毋庸置疑。
首屆香港桂冠論壇由李兆基基金全額贊助,本星期舉辦多場活動,除了15日的科學研討會,明天(18日)還有一場,歡迎公眾參加,詳情可瀏覽網站 ( https://hklaureateforum.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