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區議會任期下月1日開始,將再無民主派區議員。有服務地區超過30年的民主派區議員表示,面對制度改變,只可決定「急流勇退」。但亦有資深民主派區議員,對離任感到不捨,感觸落淚。

荃灣區議會主席陳琬琛的辦事處,堆放不少紙皮箱,但並非用來收拾物品準備遷出,而是準備派給街坊的物資。連任十屆,做了超過38年梨木樹區議員的陳琬琛,資歷大概可以從他牆上仍然掛住、已經褪色的照片講起,當中有區域市政局議員的大合照,有一張與前港督衛奕信握手的相,還有形形式式的委任狀和牌匾。近日他的辦事處,就貼出多一張通告,感謝街坊多年支持,任期到31日完結。

做過民主黨和公民黨成員的陳琬琛指,一度想爭取連任,但最終過不到三會提名一關。「好多街坊說不捨得、好可惜,覺得以前有街坊提名就可以,為何今次不行?很多80、90歲長者,哭著叫我不要走,反而我要讓大家學習分離。」

陳琬琛1985年當選區議員,由27歲做到65歲。他説「民生無小事」遠超一句口號,做區議員要「唔怕蝕底」。「任何時間街坊都可以直接找我、打電話給我,有些人會覺得影響生活,我覺得不是,(區議員工作)已是生活一部分。」

疫情期間為街坊奔走 陳琬琛:最難割捨是感情

陳琬琛回顧「做區」以來最深刻經歷,是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不少街坊確診要在家隔離,家中缺藥又缺糧,「當時市民就算聯絡政府部門,都無回音,不如我自己做,每朝為街坊買餸上樓。」當時陳琬琛的年老母親亦都確診入院,醫生指母親有生命危險,同時街坊求助亦未間斷。他説,知道母親心意一直希望幫人,因此繼續奔走,幫助街坊張羅日常所需。

任期倒數一星期,說到要離開區議員崗位,陳琬琛感觸落淚,唯一牽掛是一班朝夕見面的街坊。「真的不捨得,都會掙扎,和街坊、社區的感情,是最難取捨。我和街坊講笑,梨木樹邨有兩間酒樓,我以後逢周一、三、五會在樓下酒樓,二、四、六在樓上酒樓,可以過來找我。但我沒有經濟收入,可能無錢,只能坐在酒樓門口,街坊就說,『攞啲蝦餃、燒賣出來,大家傾偈』。」

潘任惠珍:制度退步30年 無懸念地離開

在德福同樣做了十屆區議員的潘任惠珍,快將70歲,她說本來還有心力做下去,不過制度改變,如今可以無懸念地離開。「公告一出來,直選議席比我想象中還要少。做了區議會38年,一覺醒來,發覺原來走了一個圈,不是回到原點,而是跌後兩步。我就再無任何懸念,急流勇退。」

潘任惠珍會儲起剪報,其中一篇英文報道,是自己的專訪,講述她如何身兼母職,在選舉中爭勝,還有一份已經發黃、爭取普選的政治廣告。

時至今日,政府指區議會要去政治化。潘任惠珍就認為,重點在於「有得傾」,掌權者要有胸襟容納不同聲音。「我的民主意識由家庭開始,所有事情由我『話事』,當然是好、乾脆,但三個子女又是否開心?政治根本上是協調的技巧,是大家有商有量。當然,負責的人覺得噪音越來越多,甚至『太嘈』,於是大家不要出聲,事情會順暢好多。做法有沒有缺點呢?」

潘任惠珍指,未來地區治理效能是否會提高,要拭目以待,希望政府開誠布公。「這個結果是否符合政府預期?以往一向說,香港要『查找不足』,如果能夠做得更好,政府只會得到更大掌聲。慢慢走回較寬鬆的路線,對他們形容『做錯事』的人,都寬鬆一點去處理,不是越收越緊,而是越來越開明。香港人其實很善忘,當政府做好,香港人就會欣然接受這些好。」

記者:馬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