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廚餘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最快在本月落成,加上現有的處理設施,香港每日能處理600公噸厨餘;但部分現有設施屬試驗計劃,將陸續暫停運作,而下一個厨餘處理設施在2031年才落成。有環保團體憂慮垃圾收費實施後,回收量可能會超出可以處理的容量。當局就相信不同設施足以應付需求,又指未來會在污水處理廠處理廚餘,不用再興建新的廚餘處理廠。
目前每日可處理600公噸廚餘 未來7年無新設施落成
環保署每日透過廚餘回收計劃,及公私營屋苑廚餘機等,收回約200公噸廚餘,全部運往小蠔灣O·PARK1,及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處理。
目前O·PARK1每日最多可處理200公噸廚餘;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可分別處理50公噸,加上原定去年啟用O·PARK2,延遲到最快本月啟用,可額外處理多300公噸。全港每日能處理的廚餘量達600公噸,佔全港廚餘的1成8。
不過這個600公噸的處理容量,或在未來7年只減不增,沙田污水處理廚餘的計劃,將在2029年隨著污水廠遷往岩洞後結束;按當局去年中提交立法會的規劃時間表,要等多7年,到2031年才再多2個廚餘處理設施落成。
綠惜地球批規劃慢 回收量或超出可處理容量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批評規劃步伐慢。他估計垃圾收費在8月實施後,市民回收厨餘的意欲大,回收厨餘量會快速倍增,最差的情況是回收量可能會超出能處理的容量。「當花了精力及時間進行回收,但廚餘處理設施已經滿瀉,難道要將回收廚餘運去堆填區?這樣就會浪費資源。」他指政府應估算回收量增加,設置相應的配套設施,不應過早設下限額。
劉祉鋒又指,不理解為何要7年後才有新厨餘設施落成,建議將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處理厨餘的技術,複製到其他區的污水處理廠。
謝展寰:600公噸處理容量能應付需要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本台訪問時指,隨著O·PARK2啟用,處理廚餘容量已經大幅增加至600公噸,相信能應付可見將的需求。他指,將運用污水處理廠「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設施處理廚餘,大幅增加處理容量,將來毋須再興建新的廚餘處理廠。
環保署回覆查詢指,會密切留意垃圾收費實施後,廚餘收集量及市民廚餘回收的參與度,適時檢討所推出措施的方向及成效,會在有需要時調整目標及策略,確保有足夠的廚餘處理設施處理所收集到的廚餘。
記者:鄭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