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提出,要順應內地生產商產業鏈向海外延伸的趨勢,目標將香港建構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指香港作為區內首屈一指的金融和商業中心,能提供全面和完善的專業配套服務,支援企業在海外的業務需要,對海外經驗較少、但希望「走出去」的內地企業亦尤其重要。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示,從供應鏈經濟學或管理研究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分析,各產業的上游和下游,包括研發、設計和出口,為企業增值或賺錢的機會一般都會較高。「以生產手機為例,總部有專利、做很多研發、有很多工程師,可以賺很多錢;到(中游)生產時,利潤或增值就未必那麼高。但下游又有很多東西可以做,例如開店銷售手機、推出手機推廣活動,或者手機應用程式等,又可以賺一筆。」他說,正因為服務業都會面對「微笑曲線」的情況,因此並非特定行業才有需要設供應鏈管理中心。

經濟面臨內憂外患 需重塑總部經濟角色

鄧希煒指,香港經濟在地緣政治下面臨內憂外患,需要思考未來方向和出路,在國際形象和國際中心定位方面轉型;若本港要繼續成為國際貿易、金融及總部經濟中心,就要先認清哪些產業的上、下游擁有比較優勢。他解釋,本港以往一直是各地企業的地區總部首選,但受地緣政治和疫情影響,的確難以再大力振興總部經濟,單靠金融發展亦比較危險,因此有需要從物流和進出口等方面著手,重塑本港總部經濟的角色。

他認為,本港國際化、管理及監管完善的金融系統,以至幾十年來的國際貿易經驗,都是其他城市未必可以一時三刻超越到的優勢,加上一國兩制和普通法制度, 都有利香港發展總部經濟和供應鏈管理中心。「21世紀的國際貿易,不再是將一個貨櫃由一個國家運到另一個國家,不只是物理上的行動那麼簡單,而是牽涉保險、銀行融資、貿易金融,亦牽涉風險管理,這些都是香港傳統專業服務一直擁有優勢的地方。香港一直都有人才,亦有國際化經驗,很多公司都可以提供專業服務。」

發展供應鏈管理中心 符合八大中心定位

地緣政治加劇,不少內地企業都傾向分散投資,將部份生產線遷往東盟國家、東歐或南美等。鄧希煒認為,內地企業「出海」的過程中,香港企業能吸引海外資金進駐內地市場,亦能協助內地資金走出去;除了金融服務,法律顧問、投資風險管理公司,以至會計界,都能夠透過專業服務,為內地企業解決投資和設廠等各類型的問題。他又談到,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八大中心定位,而供應鏈管理中心就牽涉最少七個定位,包括金融、創科、貿易、航運、知識產權,以及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中心,形容是環環相扣,只要能令香港有效轉型,就符合國家對香港發展八大中心的期望。

鄧希煒表示,歐美市場佔內地出口比例,或佔香港轉口量的比例將越來越少,而東盟將成為大家聚焦的新興市場,預料未來人口或會達4億,作為中產消費市場,絕對可以與中國市場相比。他說,東盟由10個國家組成,海外企業打入當地市場時,自然要面對來自10個國家的問題,認為香港企業及特區政府應把握潮流,「插手賺錢」,協助企業解決問題,推動香港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