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法院至今收到超過2200宗反修例案件,已審結的案件佔九成半,還有110多宗未審結。這類案件由展開法律程序至審結,所需時間比一般刑事案件長3成。有完成服刑的青年指,長時間審訊帶來巨大壓力,形容過去五年人生「停擺」。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指,反修例案件背景複雜,難以與其他刑事案相比;又指候審時間長,對控方未必有利。
 
青年經歷法律程序逾2年 稱候審時間長壓力大
 
阿傑(化名)2019年7月在示威現場被捕,隨即被落案起訴參與暴動。但受到疫情及案件堆積影響,阿傑的案件在1年7月後,即2021年2月才開庭展開62日審訊,最終在2022年1月被判罪成,監禁3年半。
 
由被捕至入獄歷時2年半,期間要遵守保釋條件,阿傑指候審期間難以做全職工作,不少同案靠兼職及打散工維生,生活及工作都面臨巨大壓力,「看到銀行存款一直下跌,感到很灰心和無助」,他一度有自毁念頭,但慶幸得到朋友開解。阿傑在3個月前服刑完畢,重投社會,他形容在人生在被捕一刻,就已按下暫停掣,過去5年的人生規劃完全暫停,只能見步行步,感到唏噓。

反修例案法律程序比一般刑事案長3成
 
截至4月底,法院共收到2200多宗反修例案件,當中115宗未完成審理。有84宗是去年提交的案件,今年提交的就有15宗,部分排期到明年才進行審訊。司法機構回覆查詢指,反修例案件一般較複雜,涉及較多被告,案件由展開法律程序到審結,所需的時間較其他刑事案件長3成。司法機構早前提交立法會文件透露,這類案件處理時間平均要300至400日,部分甚至要更長時間。
 
區域法院處理整體刑事案件的速度,亦受到影響,由被告首次提堂到展開聆訊,每宗平均輪候時間,連續3年超出100日的目標,並在去年創新高,平均要等442日,即是大約1年2個半月。司法機構解釋,因要完成一系列程序,包括執法機關調查搜證,尋求律政司意見及被告申請法援等;法庭亦可能需合併或分拆案件,涉及許多不能控制的因素。
 
司法機構指,一直積極加快處理反修例案件,已增加司法資源、延長開庭時間、安排更多案件在星期六開庭等。
 
湯家驊:案件延誤對被告更有利 張欣宇料檢控已到尾聲
 
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指,2019年反修例情況特別,背後涉及外國勢力參與,複雜程度史無前例,認為不能因為效率放棄公平公正審訊。
 
他指,檢控及審訊時間延誤,雖然令被告承受心理壓力,但在法律層面對被告有利,指舉證責任在於控方,主要依賴證供入罪,當證供因與案發距離較長時間,法庭如認為有可疑的地方,甚至認為不可信,疑點利益就會歸於被告,更難入罪。

協助反修例被捕青年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不少個案因檢控及審訊期長,不能有長遠人生規劃,但他相信較輕微罪行的檢控已到尾聲,相信檢控程序已經七七八八,涉及輕微罪行的案件,未必會再有跟進,但如涉及暴動等嚴重罪行,就未必會輕易結案。

記者:鄭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