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後,再加上其後的新冠疫情,本港不少大學開始在校園出入口採取管制措施。8間資助大學中,港大、科大、浸大及嶺大,在疫情後已陸續取消出入管制措施;中大、理大、城大和教大,仍要求學生和教職員拍卡或出示證件才能進入校園。當中想到訪理大和城大的訪客,更需要事先預約,中大和教大就容許訪客即場登記。

中大理大師生分別有支持和質疑聲音

在反修例示威曾經受到嚴重破壞、一度被警方圍封的理大,以及有示威者曾掟雜物落公路,引發二號橋爆發激烈衝突的中大,有師生分別認為出入不算太麻煩,支持保留出入管制措施,除了方便人流管理,亦更有效保障校園安全。

不過亦有人形容措施麻煩,質疑是否有需要保留;有人認為大學應具包容性,容許文化學術交流和更多新鮮的事物湧入,開放校園是較好做法。

港大推「遊客分流措施」 旅客表示理解

早在疫情後向公眾開放、近期成為小紅書推介景點的港大,本台記者入場時未有被要求登記。校方今年5月推出「遊客分流措施」,要求打算在周一至周六上午8時至下午6時半期間到訪校園的遊客,要預先提前預約才能進入校園。有港大職員表示,他們能分辦到本地市民和外地旅客。

有遊客表示理解和支持,贊成平日應有一點限制,避免影響學生上課,而在假期就可以自由和開放多一點,能讓大眾了解大學多一些;有人形容是一個學校和訪客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過程,認為若未來滋擾問題減少,或不需要有關措施。

劉智鵬:本地大學應考慮更大幅度開放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兼立法會議員劉智鵬表示,大學除了培養青年人才,亦是社會公共文化財產,認為向公眾開放校園是好事,有助大學拉近與社會大眾距離;又指香港定位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本地大學應該考慮更大幅度開放,若部分學校仍然保留具限制的出入管理政策,將不利香港「打開門」,吸引有意來港升學的學生。他又指,全球大部分大學都不需要有特別的手續進入校園,今年香港各間大學的全球排名均有上升,做法更應與世界前列的學校看齊。

對於國家教育部今年1月和3月分別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劉智鵬指內地已陸續開放曾經管制出入的校園,而在外地,例如英國牛津和劍橋等名校,校內亦有大量訪客,亦未有影響大學運作。他認為只要界定清楚哪些地方或時段是對公眾人士開放,或透過簡單的管理措拖,例如訂明校內餐廳某些時段只向學生和教職員開放,就能避免影響師生的日常作息。

記者:蘇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