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完成研究,並已向行政長官李家超提交報告。周三《施政報告》預料將交代方案,包括合規劏房的最低面積、防火和屋宇結構要求,以及取締劣質劏房的優次等。

根據人口普查的數字,截至2021年,全港有10.8萬間劏房,當中近一成劏房面積少於7平方米,58%劏房屬於7至少於13平方米,25.5%有13至少於20平方米。如何劃線關係到受影響居民人數,亦關乎安置問題。

測量師學會倡最低面積訂於約9.3平方米 按安全風險取締

測量師學會建議,將最低面積訂於100呎,即約9.3平方米,認為是容納基本傢俬、洗手間、煮食、用餐空間等的最低標準。會長林家輝估計,在這個標準下,會有多達3萬多個劏房不達標,當局要按安全風險訂立取締優次。「如果劏房取締數量太多,政府難以一次過處理,一定需要分期,例如面積只有5平方米,簡直是不人道,必須盡快取締,另外沒有窗戶,或衛生欠佳,可能引起公衆衛生問題,抑或防火嚴重不達標,一旦火警會造成嚴重傷亡,都須首先處理。」

對於有政黨提出,以計分制訂立取締優次,按劏房面積、通風、防火等多個標準,評估整體風險,林家輝有保留,指屆時社會又要爭拗評分比重,例如面積重要還是通風重要,反而更加複雜,需時亦更長。

鄧家彪:簡約公屋非針對單人住戶 擔心安置有落差

政府表示長遠公屋供應增加,是解決劏房問題的契機,不過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就關注,目前劏房單人住戶佔近4成,無論申請傳統公屋和簡約公屋,都是家庭佔優,擔心在安置上會出現落差。「法例一生效、政策一出台,受影響市民是否能夠受惠於用來安置的工具?4成劏房戶是單身人士,當中不少是健壯,並非長者,目前簡約公屋並非針對他們。若措施未幫到有小朋友的家庭,就先影響到一定數目單身人士的居住環境,相信會引起很多爭拗。」

他建議政府利用社區隔離設施的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用作安置。他又希望可加快立法步伐,並在本屆政府任期完結前落實。

記者:馬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