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前顧問、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指,在應對疫情期間,各國為擴大財政支出,發了很多債,使債務水平急升,推算全球政府債務水平提高了18%,大量債務會在疫後成為經濟運行的包袱。他指,因美聯儲逐步退出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匯隨之上升,或會為新興市場國家帶來新一輪債務危機,對中國外需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

他在內地一個論壇上指,以往內地是全球產業鏈中最大的生產地區,但疫情爆發後,很多發達國家意識到對中國的依賴不利於經濟穩定,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如產業鏈重新佈局,很多生產能力逐步調整到發達國家或其它新興市場國家,對中國影響絕不可掉以輕心。

他認為,現時發達國家十分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因其急於求成,一定要採取措施限制傳統能源的使用,使化石能源價格上升,這對內地這種工業化中後期國家經濟帶來最大衝擊,碳價上漲會帶動所有用碳產品及服務價格上升,引發通脹。他指,內地國策主張減碳,認為歐洲的碳排放權交易做法不好,因為全球碳價不統一,而且政府難以量度企業具體碳排放,認為碳交易市場無助減排。他認為,應按碳來源徵稅,讓購買、使用石油企業都承擔價格壓力,讓整個社會都感受到碳稅的成本,以減少相應需求。

他又認為,政府自身的激勵要到位,才能促使政府變成有為政府,例如要給地方政府足夠的經濟激勵,以促進城鎮化發展,並吸納更多外來農材人口進城,擴大經濟規模。他又指,地方債應該變成國債,不但可降低利率,對外亦有助人民幣國際化,而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降低後,便更有動力吸納外來人口,帶領內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