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推廣署公布,去年團隊完成333個投資項目,按年增長5%,來自全球42個經濟體,成功在香港創造超過3000個職位。而本港外來投資者數目去年創新高,達9049個,其中更有1500個外來投資者將區域總部設於香港。

投資推廣署署長傅仲森認為,即使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下,仍顯示環球廣泛地區經濟體對投資香港感興趣,其中最多投資項目來自內地、日本、美國及英國等地。 

傅仲森指,從政府獲得的企業數據,並不能追蹤公司撤離的情況,但未聽到有很多公司離開香港,公司可能調整部分在本港的營運點,但無聽聞大規模關閉及撤離。他指,很多原因導致外資公司數目變化,包括企業正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挑戰,未有明顯證據反映港區國安法導致外資撤離。金管局數字亦顯示,未有資本外流。此外,有數據亦顯示,香港吸納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全球排第三。

傅仲森指,不少內地企業計劃來港集資,亦有部分企業由美國回流上市,相信在港投資的內地公司數目將持續增長。他又認為,香港政府採取「清零」取態不會使影響外資來港意欲,因投資者會著眼於長期潛力,而不會因更容易往來而選擇一個地方,加上香港擁有面向大灣區等優勢,所以不擔心。

傅仲森又表示,去年新增的項目最多是來自創科,其次為金融科技行業,第三是金融服務及家族辦公室。他指,雖然在疫情下旅遊及酒店業面對挑戰,但仍有國際飲食集團對投資香港有興趣,因在疫情下租金下降,投資香港的成本變得較可負擔。

麥萃才:嚴厲防疫政策與海外企業來港與否關係不大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嚴厲的防疫政策與海外企業來港與否關係不大,現時香港四大行業主要是金融、貿易相關,但金融業不需要通關仍可繼續營運,所以去年香港金融業,如資產管理行業、股票市場等,有一定程度增長的發展。

但他指,香港與內地及國際市場的連繫同樣緊密,所以要兩害取其輕,選擇與內地恢復通關,或是放寬外國到港的防疫政策,但兩者似乎不能並存。

對於美國商會指防疫措施令香港人才流失,同時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麥萃才指由於美國是採取完全放任的防疫政策,與香港的政策相反,導致美國人來往香港的成本大增,從而減少當地人來港工作意欲,但他不認為美商會意見能代表全部商會。他重申,通關是重要,但要先思考香港是否符合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