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日公布3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5.39萬億,大幅高過預期,但同時通脹同生產物價指數疲弱,有評論擔心內地經濟可能陷入通縮,甚至出現流動性陷阱。不過,內地《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社論,指悲觀論調主要基於片段式的解讀,而非系統性判斷,強調中國不存在長期通縮風險。

內地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0.7%,低於市場預期,社論指,主要受豬肉、國際油價、鮮菜季節性因素干擾影響。汽車以及電子消費品價格回落,亦影響CPI水平,相關需求隨著去庫存和換機周期來臨,預計會逐步恢復。

至於工業領域,社論指,由於擔心供應鏈受阻、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原因,企業囤積了較多原材料;半導體等領域,過去兩年增加產能投資;今年外需受歐美企業庫存高、需求不足影響,同時大量發展中國家美元短缺妨礙進口,製造業上下游都存在去庫存的周期壓力。

金融數據方面,3月份新增社會融資和人民幣貸款都超出市場預期,M2增速高達12.7%。社論指,由於當前貨幣投放並非大水漫灌,強調質量的有效投資,勞動力市場呈現高端人才短缺、普通人才過剩的現像,通過製造業升級後創造更多利潤,改善工人收入,增加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從而拉動國內消費,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有必要通過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等改善情況。

社論指,中國不存在長期通縮風險,隨著疫情帶來的需求和庫存影響逐漸消退,大量外資進入,中國經濟會逐步進入良性的軌道,但必須重視高質量發展之下的結構分化,對投資、消費、分配等影響,並要努力推動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