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印度今日(4月14日)人口達14.25億,超越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並在未來40年內持續增長,2064年將增至17億。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指,自1950年聯合國開始統計人口數據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人口超越中國,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可以從3個視角探討。

評論指,人口總量的確帶來了規模龐大的勞動力和可觀的經濟增長潛力。而印度的人口不僅多,而且年輕。目前,40%的印度人口在25歲以下,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數據,全球每五個25歲以下的人就有一個是印度人。印度的年齡中位數為28歲,與中國的37歲形成鮮明對比。

有預測指,印度勞動力在未來10年將達到10億,擁有可觀的經濟增長潛力。去年,印度經濟總量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同時,印度經濟增速超過6%,位居世界前列。有分析認為,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在中低端制造業方面,印度或將與中國展開競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也都預測,未來幾年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印度將保持最高增速。

CNN更指,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亦更有利印度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但評論亦指出,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措施,適應人口更替和發展趨勢,人口“紅利”可能成為“負擔”。印度總理莫迪在2019年8月的“獨立日”演講,就將印度人口快速增長的現像稱為“人口爆炸”。他擔心會影響印度的持續發展,強調如果人口不接受教育,不健康,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都不會幸福。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25歲以上的印度人中,有46%沒有完成小學教育。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則顯示,2022年只有10%的勞動年齡婦女處於工作狀態,即是只有3900萬女性勞動力找到了工作。當前印度階級分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女性就業率低等,都牽制經濟社會發展。

評論指出,能否將潛在的“人口紅利”轉變為經濟增長動力,取決於印度政府能否出台有效的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專家警告,如果印度的決策者未能創造足夠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人口紅利”可能會成為“人口負擔”。

對中國來講,評論說,要看淡人口總量排名,關注復興進程中的個體幸福感。雖然中國人口增長趨勢放緩,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中國人口發展模式已逐漸從數量型“人口紅利”向質量型“人才紅利”過渡。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正形成“人才紅利”,發展動力依然強勁。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日前表示,無必要過分關注人口規模排第幾,而更應關注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更有利,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否持續提高,更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會帶來哪些優勢與挑戰。

著名經濟學家蔡昉則多次指出,應推動“人口紅利”轉向“改革紅利”,供給側的目標是挖掘生產要素的供給,令勞動力及資本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更高;而需求側,最核心的就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評論指出,中國要適應變局,把握機遇,走好自己的發展道路,聚焦復興進程中每一個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