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引述知情人士報道,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四大內銀,本月已接洽投資銀行,就發行(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TLAC)非資本債券開展工作,最快今年6月於在岸市場發行。知情人士又指,根據初步計畫,每間發行規模至少100億元人民幣,即合共發行至少400億元人民幣,具體發行規模和時點尚待監管批核,並且存在變數。

根據標普測算,到2025年初四大內銀距離TLAC達標,尚面臨高達3.7萬億元人民幣的缺口。而惠譽竟較樂觀,但缺口規模仍預計達1.3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對於TLAC計算規則有待監管機構進一步明確,如存款保險基金的計入比例等,因此測算結果會存在較大差異。

央行和銀保監會2022年發布關於發行TLAC債券的通知,但一直未有實際落地。彭博指,雖然四大內銀所處的宏觀環境和資產狀況都與瑞信不同,但當全球市場都對為銀行機構承擔風險的債務工具感到疑慮之際,四大內銀的發債計畫如何贏得投資者的信任票,將是一場不輕鬆的考驗。

惠譽評級金融機構主管薛慧如表示,近期的風險事件顯示出擁有強大的資本緩衝和總損失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型銀行可能更有決心縮小差距。

TLAC債券或為銀行提供一種更順暢的融資方式,當銀行出現流動性甚至破產清算的風險事件時,TLAC債券可以在Tier2和AT1債券之後吸收損失。薛慧如表示,TLAC債券可能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並以較低的成本發行,不過離岸債券市場最近的波動可能會增加TLAC債券發行的不確定性。

四大內銀均屬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按照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監管體系的要求,滿足必要的資本充足率之外,還需要具備相當規模的總損失吸收能力。按FSB的要求,四大內銀作為新興市場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其自身用於避免破產或尋求政府救助的安全墊,相當於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應於2025年初達到16%,2028年初達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