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的推算,印度人口今個星期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結構是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而中國人口除左被印度超越,更在去年年底出現196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老化速度亦都加快。

昨日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發展,加強人口監測和戰略研究,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數據顯示,受長期低生育率和預期壽命延長等因素影響,中國人口負增長進入常態化階段,但短期內,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增長影響是溫和的。

他指,人口負增長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普遍經歷的現像。但中國有本身的特徵,包括人口規模巨大,負增長影響相對平緩。預計人口總量在2050年前保持13億左右,雖然勞動年齡人口由目前9億人左右,降至6至7億人,但仍將多於發達國家勞動人口總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不會改變。

老齡化方面,王一鳴指,到2035年,60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社會,但其中原因包括人均預期壽命增長,2021年已經達到78.2歲(相反美國由79降至76歲),反映中國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和醫療保健水平提高,是巨大的社會的進步。而且老齡人口中大部分為低齡老年,這部分人群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提供新的機會窗口。

王一鳴又指,中國的人力資本亦都快速積累,為形成人才紅利創造有利條件。截至2021年,中國有約2.4億人受過高等教育,佔總人口17%。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再創新高,達到1158萬人。清華大學的研究表明,由於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用人力資本折算,到2050年中國總的人力資源當量,相當於17億人口。

對於人口減少會對經濟和消費造成影響,王一鳴指,中國有近3億在城市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尚未實現市民化。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若這部分人擁有城市戶籍並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實際消費水平將提高30%左右。通過制度改革,釋放這部分新市民的消費潛力,將減緩消費擴張減速的壓力。

王一鳴同意,長遠來看,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增長會產生一定衝擊,必須積極有效應對。他為建議用好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把鼓勵生育政策落實到位,加快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繼續支持人力資本積累,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發展替代勞動的智能技術,發展養老產業和“銀髮經濟”,及深化改革,創造新的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