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中國經濟發展已形成重要優勢,當前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同時亦看到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內生動力還不強,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要深刻把握並利用好、發展好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

文章指,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壯大,規模經濟優勢更加凸顯,有利企業攤薄成本,有利促進精細分工、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形成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吸引和聚集功能不斷增強。在互聯網領域湧現出百多間家平台企業和200多間獨角獸企業,在工業領域湧現出約1200間單項冠軍企業和近9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文章亦說,中國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型城鎮化和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推進,持續釋放出巨大需求。例如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帶來巨大需求,而城市老舊小區更新改造,亦會釋放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居民消費呈現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未來服務消費佔比將逐步提高至60%左右,可帶動居民消費增長約35%。去年,中國新註冊登記汽車2323萬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增長逾81%,但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只有226輛,明顯低於美國的843輛、德國的634輛和日本的625輛,有較大提升空間。另外,綠色低碳轉型帶動投資和消費雙擴容。例如一批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正有序推進,可再生能源生產、儲存與輸送仍需大量投資,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化工業多數設備,需要綠色低碳改造。

而數字化轉型將創造需求新空間。從消費方面看,中國連續9年擁有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數字技術催生虛擬現實和自動駕駛等新的消費場景,一些消費模式從無到有;從投資角度看,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按年比增長45%,相當於全球安裝總量的一半,廣泛應用能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人力成本,激勵企業不斷加大數字化投資改造。

文章亦指出,「中國製造」的國際形像不斷提升,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規模化、集群化、網絡化、數字化優勢更加突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全球佔比,從2012年的22.3%上升到2021年的30.3%,達到31.4萬億元,規模穩居全球第一。

而部分新興製造領域優勢正在形成,已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例如風電整機吊裝量全球佔比接近50%;新能源汽車產能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出口量連續2年位居全球第一。另外,科研投入保持較快增長,科技研發能力實現大幅躍升。 2012至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7%,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4%的平均增速,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44%。

數字經濟引領優勢亦凸顯。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信息等領域,擁有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世界首位,數字化智能化「燈塔工廠」數量超過全球1/3,逐步形成具有一定領先優勢的創新生態系統。

文章強調,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而中國已成為全球經貿聯繫最廣泛的國家。 2021年,在全球141個貿易夥伴中,中國是51個經濟體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24個經濟體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國,1834種商品出口規模居全球第一、686種商品進口規模居全球第一;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中國已成為全球價值鏈三大樞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