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中國區主席兼全球科技與消費投資聯席總裁吳亦兵,接受《中國證券報》訪問,指中國資本市場面對的問題,是經濟復蘇情況和市場預期的落差,需要引導正面預期。
他指,中國在疫情期間則沒有進行大規模放水,而是解決了許多長期問題,降低了經濟的長期槓杆,但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需要一定時間來修復資產負債表。而資本市場習慣了立竿見影的復蘇,因此出現「預期差」,對經濟形成負向循環影響,同時損害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吳亦兵指,在當前的環境下,中國仍有很多工具可供使用。例如可以在短期內增加赤字率,從國家資產負債表轉移到居民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可以重建信心。當前中國赤字率約3%,而發達國家在應對危機時最高時達到兩位數。
他強調,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所有達萬億級的平台經濟企業,都是依賴資本市場的,因此需要修復資產負債表,提高股權價值。其中引導長期資本介入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他指,錢是跟著錢的,牛市時,資金湧入市場;熊市時,資金流出。
同中國的做法相反,吳亦兵說,美國在疫情期間向消費者直接注入6萬億美元資金,三年來國家債務不斷攀升,但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卻更加強勁,居民收入增加,美國快餐店時薪從7美元漲至15美元,有的州達到22美元。而服務型通脹是結構性的,很難降低。
吳亦兵又說,對中國經濟的長期韌性有信心。中國經濟正在進行完整轉型,從人口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在各個領域,都看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中國在新能源、工業自動化、電動汽車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企業不再只是追隨者,而是領頭羊。
至於美國和歐洲提出的「去風險化」,吳亦兵指,全球供應鏈由單一供應變為多元供應,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中國製造業中容易轉移的環節,比如裝配,可能會移到海外進行。但整體產業鏈是很難被搬走的,即使發生也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而中國產業鏈的優勢也是很難取代的。
淡馬錫中國區執行總經理沈曄就指,淡馬錫投資強調“四大長期結構性趨勢”,包括數字化進程、未來新消費、更長壽命和可持續生活。在數字化方面,中國企業擅長發現和應用場景,在製造業、服務業等廣泛應用數字化,並與自動化緊密結合。在未來新消費方面,中國市場的內需消費潛力巨大,他們投資許多年輕消費者關注的品牌,在中國特定應用場景下有巨大機會。
沈曄又說,在更長壽命方面,雖然美國領先,但中國緊隨其後,擁有大量人才和龐大市場。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在研發方面遙遙領先。至於可持續的生活,中國在大規模可持續發展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某些領域至少領先全球五年。淡馬錫將繼續挖掘這個領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