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集團經濟團隊的研究顯示,基於2023年席捲南歐、中國和美國的熱浪數據與相關模型分析,綜合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權重,估算熱浪可能導致全球GDP下降近0.6個百分點,突顯氣候變化和高溫對經濟的影響。
聯合國氣象組織上星期宣布,今年7月成為人類有紀錄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而且可能打破至少12萬年以來的氣溫最高點。7月的氣溫比1815年至190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約1.5℃,即突破高出工業化前水平1.5℃的臨界值。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地球已進入“沸騰時代”。
安聯的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將增加極端高溫的頻率和強度,使熱浪、干旱和森林火災成為新的“常態”,不可避免地影響經濟,帶來重大的直接經濟損失。
研究又指,極端溫度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亦是充分證實的現像。發展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加顯著,因為這些國家的工作環境更可能暴露在高溫之下。決定生產率損失的關鍵因素是極端高溫的天數。
有研究顯示,當溫度達到32℃時,進行體力工作的能力會下降約40%。當溫度升至38℃時,生產率下降約3分之2。超過32℃的天氣每多持續一天,將導致年收入下降0.04%,相當於平均每周工資的2.1%。
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全球範圍內的職業性熱應激(在高溫環境中工作變得過於艱難的情況),將導致總潛在工作時間減少2.2%(相當於8000萬個全職工作崗位)。去年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報告,指2021年總共損失4700億個潛在工作小時,比1990至1999年的年均損失增加了37%,每人平均損失達139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