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評級認為,內地中植系旗下中融信托產品出現逾期兌付,涉及的只是整個金融體系一小部分資產,向更廣泛的銀行業傳導的風險有限,又認為是信托行業清退違規產品的尾聲。

市場憂慮中融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影響可能波及更廣泛的金融領域。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鐘怡然表示,中國信托業仍在持續銷售潛在資金池類產品,可能源於監管機構延長了信托業退出個別產品的寬限期。而2020年以來,內地遺留的影子銀行規模,已從峰值下降近一半,降至3萬億元,相對中國銀行體系內近400萬億元資產而言,依然較小。

標普又指,截至今年首季,信托行業的房地產風險敞口,已從2019年高峰期的2.9萬億元人民幣降至1.1萬億元,在資產管理規模的佔比由13%降至5%。

內地2018年推出資管新規,確定資產管理公司允許發行的產品類型,令行業遠離某些高風險操作和產品,又規定資產管理公司不能保證收益,投資者須承擔投資失敗造成的損失。標普指出,信托公司清理違規工具的速度往往較慢,在退出某些產品類別方面,亦可得獲得寬限期,其中部份主動管理型融資類信托產品,可能仍面臨償付壓力。

標普指,據報道,中融信托逾期兌付的產品,與“資金池”類產品有關。這些工具匯集來自不同投資產品的資金,並用新售出產品所得資金,來償付舊有產品,這類做法也是資管新規所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