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國家「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劉俏撰文,指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後,全要素生產率由改革開放前30年的4%,下降至至2%以下,同期中國的GDP增速也從雙位數,下滑到新冠疫情前的6%左右。但他相信中國的動能仍然存在。

劉俏指,西方現代化過程中,仍未有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完成工業化之後,能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年均2.5%左右的增速,近40年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已下降至1%左右,近10年甚至不到0.7%。中國將面臨與西方國家一樣的生產率增長挑戰。

劉俏說,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是在工業化進程結束後,一個經濟體從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向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轉型必然發生的規律。但他認為,有多項條件,可以推動中國生產率持續增長。

他指,中國仍然擁有「再工業化」所帶來的巨大生產率增長空間,產業的「數智化轉型」,通過5G/6G、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驅動產業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同美國提出再工業化,填補70年代以來「去工業化」所帶來的經濟空心化、失業率上升等問題情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