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發表文章,指5月份以後,雖然國內經濟復蘇勢頭仍在,但動能放緩,疊加局部風險爆發,資本市場逐步從復蘇交易轉向避險交易。原因是市場前者想要短、平、快,只爭今朝,但政策內涵更傾向調結構,行穩致遠。同過去經濟周期下行比較,今次最大不同點是市場迷茫和信心不足。他強調目前政策底已出現,但市場底要等待經濟走出底部,需要信心和耐心。

管濤指,世紀疫情衝擊下,近年中美經濟均處於下行通道。2020~2022年,美國和中國經濟分別年均增長1.7%和4.5%,較2019年分別低了27.4%和25.0%,兩者降幅大體相當。但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按年增長5.5%,較美國可比增速高出3.3個百分點,較去年全年缺口擴大2.4個百分點。

管濤說,同樣身處經濟逆風,美國印像是經濟韌性超預期,亮點是低失業率。鑑於自然失業率取決於結構性因素,轉變過程緩慢,紐約聯儲前主席達德利亦指出,除非3.6%的失業率成為新常態,否則美聯儲需要額外的緊縮。中國經濟上半年持續恢復,但就業壓力較大,7月底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表明近年中國實際經濟增速下行,低於潛在增速,指向負產出缺口。

管濤指,有三大因素制約中國經濟達到潛在增速,包括舊動能下降較快,其中重要組成之一是土地財政。受推地和住宅銷售減少影響,地方政府性基金少收近4.5萬億元,專項債額度可能都無法補上缺口。另外疫情疤痕效應,重要表現是企業和居民現金流受損,信心不足。企業預期不穩就會推延投資計劃;居民信心不足就可能會“多存少貸”,甚至提前還貸。

管濤又說,外部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全球總需求依然趨於下行,美國、南韓、歐元區和英國的PPI增速在今年相繼落入按年負增長區間。其次是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去風險”逐漸替代“脫鉤論”,措辭上看似溫和,實則行動上延續著“去中國化”的“遏制拼圖”。而聯儲局未來可能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而人行降息表明“以我為主”的態度,中美貨幣政策分化令人民幣匯率承壓,美聯儲緊縮的負溢出效應持續顯現。

不過,管濤指,內地逐步落實四方面的政策,將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包括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用好正常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而中國經濟屬於“新興+轉軌”,在建設統一大市場、推動制度型開放等方面還有不少政策調整空間,制度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

管濤又說,房地產和地方債是當前打壓市場信心的兩個重要風險點。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積極回應市場關切,提出要根據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而中央政府債務負擔較輕,處置地方財政風險也有餘地。另外,7月份以來,當局密集出台一些促消費、擴投資的政策,而消費是帶動就業和收入的關键。管濤強調,中國保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以結構調整為主,政策刺激為輔,穩住增長、防住風險,才能穩住預期、提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