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極端天氣出現次數遞增,包括上周本港受暴雨侵襲導致人命傷亡,社會活動幾乎癱瘓,都令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非牟利機構商界環保協會政策及研究主管劉敏智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全球碳排放量曾在疫情期間緩減,惟大流行結束後經濟活動重啟,再度令排放量飆升,過去兩個月創下新高,他相信2030年全球碳排放減半的短期目標已難以達成。

港企減碳進度懸殊 航空基建等進度遙遙領先

為達致更長遠減排目標,近年各地陸續加緊規管碳排放,例如內地提倡「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本港制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為市場提供氣侯應對方針。不過,劉敏智留意到現時不少本港企業僅有減排概念,未進入實踐階段,現階段能有規模地減排的企業,普遍為大公司或者碳排放量較高行業,其中建造業減排速度最快,配套相對最完善,除了可參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推出的「綠建環評」框架,近年亦正推行工地能源轉型。「以前大部分工地傾向採用柴油驅動機器,但近期業界已逐漸加入電氣化器械、機械,協會也在兩年前推出「Power Up Coalition」項目,透過鼓勵非工務工程項目施工前,適時接駁臨時電力及食水供應,全面推動建築工地電動化和實現零碳排放,相信一來能夠達致減排效果,二來有助改善空氣質素。」

疫後趕復蘇難訂目標 宜由基本環保政策做起

減排目標固然要實踐,但過去3年不少行業受到疫情打擊,即便有意減碳,也需要優先將資源用來維持生計。劉敏智稱,明白零售及餐飲等行業,目前較難訂立較長遠目標,建議業界可以先從基本環保政策,如塑膠徵費方面著手,未來協會將會重點關注相關行業。與此同時,協會亦會提供免費渠道,協助企業應對正在收緊的環保準則,如近期推出的《BEC零碳約章》,提供平台予企業,學習如何正確披露碳排放資料、了解大型機構綠色轉型後挑選租戶的準則。劉敏智透露,已有約60家本地機構簽署約章,涵蓋地產建造、銀行金融、航空船運等行業,有約六分之一為中小企,期望未來一年簽署數量有望增至過百間,持續加強商界間的協同效應。

籲政府主動規劃行業中長期減排

長遠而言,他建議政府可做帶頭角色,率先優化氣候行動藍圖,例如參考外地做法,為有需要行業作為期約5至10年的減排規劃,並列明政府支援範圍,此外,在推廣零售綠債等官方綠色融資產品外,也應關注及盡快釐定私人市場的綠色融資框架,增加民營企業透過公開市場發行綠債的意慾,令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定位更立體。此外,亦鼓勵消費者以身作則,透過改變消費需求,為商家提供產品和服務轉型的動力,如多購買或使用綠色產品及服務、主動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等。

商界環境協會早於2019年推出《BEC低碳約章》,旨在鼓勵企業自願性減排,過去3年間有逾百間本地企業簽署,為進一步銜接國際環保標準,上月升級約章為《BEC零碳約章》,根據條款,企業或機構可選擇成為「行動簽署機構」或「符合科學簽署機構」,前者只需基本具備清晰的減排目標,後者需明確按照科學基礎減碳目標達致減排,有助控制氣溫升幅於攝氏1.5度內。

記者:麥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