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因為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今日凌晨在上海逝世,終年68歲。

李克強擁有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被視為「最高學歷總理」,主理國家經濟,外界曾經以「克強經濟學」形容他主張簡政放權、向市場讓利和去槓桿化等經濟理念,亦有學者以他提出,用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放貸量衡量經濟的想法,冠名「克強指數」衡量地方經濟。

李克強在2013年升任總理,任內十年掌管經濟工作,今年退任,在3月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發表任內第10份報告,當時他系統性地回顧了過去五年的重點工作。

他在報告上多次提及過去的不易與努力,形容「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全國人民堅忍不拔」、「各行各業共克時艱」、「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沒有捷徑,實幹為要」。

中國的經濟在李克強任內穩步向上,國內生產總值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增至121萬億元;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5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1.4億農村人口在城鎮落腳。

2014年他首次作政府工作報告和今年的最後工作報告,都再次重申,「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

面對疫情挑戰,李克強強調要「穩住經濟成長大盤」,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並親自主持召開經濟大省座談會,由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六省省長參加。

李克強表示,六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市場主體數、吸收就業率都佔全國4成以上。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挖掘自身政策潛力保市場主體穩健經濟,穩定本地和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穩經濟也是穩財源。財政淨上繳中央的省,要完成上繳任務。

最終六個經濟大省穩住陣腳,去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52萬億元,佔全國44.23%,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貢獻重要力量。

過去十年間,六大省在全國經濟增長乃至穩就業、穩稅源等方面,始終承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在科技創新與結構調整上,亦努力挖掘成長潛力。

而過去十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除2020年受疫情及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有所下滑外,其餘年份均維持穩定增長。十年累計收入達171.7萬億元,年均增長5.39%。 尤其是2021年以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入「20萬億時代」。

同時,十年間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亦從2013年14.02萬億攀升至2022年26.06萬億元,累計支出達207.04萬億元,年平均增長6.56%。

歷年財政支出高於財政收入,一方面反映出政府持續擴大支出推動發展的努力,一方面也源自近年持續性的減稅降費措施。數據顯示,2013至2022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13萬億元。

另外,都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過去十年的一大亮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仍處於都市化進程中,十年1.4億農村人口在城鎮落戶,每年有上千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城鎮就業人口從3.85億人攀升至4.59億人,年均成長740萬人,佔比從50.49%躍升至62.62%。 這跟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成長軌跡一致,過去十年大量農村人口透過「就業」向城鎮人口轉移,給城鎮化提供了豐富的「蓄水池」。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都市化的重要動力。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目標,以更全面反映就業狀況;2019年又首度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

不過,受疫情等因素衝擊,2020年以來城鎮就業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增速雙雙趨緩,前者出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後者僅實現0.5%的微弱增長。

隨著經濟情勢整體好轉,如何穩就業成為當務之急。去年全國移工總量2.9億人,較上年增長1.1%;2023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再創新高。 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約1200萬人。

投資方面,2013年至202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32.93萬億元,增長至57.21萬億元,跨越兩個十億階梯。 從投資佔GDP比重來看,從2013年的55.54%,增長至2015年的58.93%的高峰,轉而逐年走低,已經連續兩年跌破50%。 不過整體經濟對投資的依賴仍然較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鼓勵並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計畫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創新是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

過去十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從1.18萬億元躍升至3.09萬億元,跨越兩個萬億級階梯;從投入強度看,則從1.99%上升至2.55%。

2013年中國技術合約市場成交額有7469億元,到2022年已攀升至47791億元,是原來的六倍,創新轉化能力的提升可見一斑。

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仍存在原創產品及高端產品少、品質不高等問題。科技創新體系存在基礎研究能力仍弱、技術轉換機制不健全等短板。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斷提及強化基礎研究、強化國家創新體系建構、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等。

數位經濟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2016年,在杭州G20高峰會上,「數位經濟」首次被列為G20創新成長藍圖中的一項重要議題,隔年3月,「促進數位經濟加速成長」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2012至2021年十年間,中國數位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佔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 ,電商交易額、行動支付交易規模全球第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透露,過去五年中國數位經濟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7%以上。提倡要大力發展數位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面臨多重挑戰,中央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之中,是近十年首次有這個表述。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共建 「一帶一路」紮實推動,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生效實施,建成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202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891億美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