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財經委前副主任、原重慶市長黃奇帆撰文,指中國近年經濟運行出現三大積極現像,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包括出口結構明顯改善,高新技術產品加上機電產品出口,佔全部出口總額比重超過九成,「10億對襪換一架飛機」的說法已成為歷史。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外貿「新三樣」正支撐起中國外貿新格局,今年更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第二是引進外資呈現連年增長態勢,黃奇帆指,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平均每年引進外資1200億美元左右。從2012年到2022年,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增至大約1400億美元。而2017年到2022年,每年引進外資達到1570億美元左右;2020年到2022年,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大約是1700億美元。去年,盡管疫情嚴重、經濟預期較差,但實際到賬外資仍達1800億美元左右,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一年。

他認為,引進外資連年增長,原因是中國已經形成超大規模統一大市場,即將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而進入這個語言文字統一、法律政令統一、營商環境優良的大市場,可以有效攤薄製造業的採購、研發、銷售、物流、固定資產投資甚至人力等成本,所以即使美國政府要求企業從中國撤資,但包括美資在內的外資卻在更多地進入,以致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又創新高。

第三是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牽引帶動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態勢越發顯著。中國進出口貿易佔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平穩有序地調整到2016的32%,為2017年以來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做好充分準備,使美國政府打在“棉胎”上,勞而無功、反受其害。

黃奇帆認為,中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至少要推進三方面重大改革,一是轉換經濟增長動能。過去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的模式難以為繼,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他以汽車消費為例,指未來十年中國人均GDP按當前價格計算,有望突破2.2萬美元,汽車年銷量完全有潛力超過4000萬輛,新增1300萬輛,相當於新增內需約2萬億元,同時可以倒逼大城市擴大道路、停車場、充電樁、儲能等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汽車等裝備製造業的全產業鏈優勢。

二是推進內外貿一體化。他指外貿出口有留抵退等鼓勵措施,基本可以“見單即付”,回款周期短、資金佔用少;而內貿回款賬期較長,普遍在半年以上,企業資金壓力較大。外貿業務批量大、批次少,業務模式相對簡單;而內貿流通一般為小批量、多批次,環節較多,業務模式複雜,是下一步要改革的領域。

三是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黃奇帆指,2022年中國GDP達121萬億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3%,相對偏低。要逐步提高到52%左右。關鍵是要做大中等收入人群,使中等收入人群在今後十幾年翻一番,由4億多人變成8億人,低收入人群由6億人減半。他強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和基本面不會變,通過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只會越走越紥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