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原市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前副主任黃奇帆發表文章,指中央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大致由新製造、新服務和新業態構成。他指,新製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的制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五個領域,但不是普通的科技進步或邊際上的改進,而是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希望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製造業克服短板,成為未來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他說,顛覆性創新包括新的科學發現,從“0到1”、從無到有的,例如量子科學、腦科學的研究,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往前推進一大步。二是新的制造技術,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同現有完全不同。三是新的生產工具。例如新能源汽車製造中的一體化壓鑄成型技術,讓新車的成本大幅下降。四是新的生產要素,例如數據。五是新的產品和用途,可能是家用機器人、頭戴式VR/AR設備、柔性顯示、3D打印設備和智能汽車等。

至於新服務,黃奇帆指,新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重點在於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他指,在各種高端裝備,服務業的價值往往佔5成至6成的附加值。以手機為例,有千多個零部件,硬件附加值佔產品價值比例約45%,其餘55%是操作系統、應用軟件、芯片的設計專利等,就是各種服務。而服務貿易佔全球貿易比重越來越大,由30年前佔全球貿易總量的5%左右,現在達到30%。

他指,在發達國家經濟產值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越來越大。美國80%的服務業中,有70%是生產性服務業,相當於GDP56%,歐盟達到39%,其他發達國家約在40%至50%。

而中國只佔17%至18%,和歐美差距比較大,要實現高質量的中國製造,必須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

他說,如果中國的服務業有50%是生產性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就會由現時的不到20%,增加到30%,雖然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增加的10個百分點,對現在120多萬億元的GDP來說,就是12萬億元。

至於新業態,黃奇帆認為,有兩個關鍵推力。第一是全球化,要堅定不移推進制度型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中國必須改革市場規則、規制、標准、管理等方面,形成內外循環一體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另一個關鍵是數字化,要形成產業互聯網,現時內地的消費互聯網做得"風生水起",而產業互聯網剛剛開始,包括國內和國際兩部份,而產業互聯網的平台放在任何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就可以獲得幾千億、上萬億的銷售值,幾千億、上萬億的金融結算,以及物流和其他各種服務,就變成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