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前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彬發表文章,指過去3年,逆全球化、去全球化趨勢明顯加速,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及地區衝突升級。他認為,過去10年逆全球化力量不斷累積,加上兩項加速因素,未來逆全球化只能愈演愈烈。
屈宏彬指,從二戰結束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全球化持續近60年。但2008年以來,逆全球化形成強大趨勢,未來一段時間不會輕易改變。另外,中美關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被定義為競爭關系;兩項轉變將決定未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並可能引發全球市場和產業鏈巨大波動。
屈宏彬指,美國技術科學委員會數據顯示,中國在2008至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領導者,並且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對美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發現,中國不僅在中低端領域有優勢,也在中高端領域取得了突破,對美國的產業和技術形成競爭。
他認為,未來無非就三個情景,第一種是美國和中國分別領導兩大陣營,形成兩極格局。中國和美國各佔一半,雖然相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個較差的情形,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在全球化重構的過程中,這是一個最好的情況。
他說,第二種是三分法,不僅有中美兩大極,歐洲也要發展自己的產業鏈和保護自己的市場,對中國產品進行限制,比如最近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限制。這種情形比第一種要差一些,但是對中國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第三種情形,屈宏彬說,是美國成功地拉攏很多原本和中國有著密切貿易往來的國家,包括日本、南韓,甚至東南亞的一些經濟體,形成一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龐大產業鏈和市場。中國的市場空間壓縮到只剩下中國自己、俄羅斯和少數幾個欠發展的經濟體。這是最不利的情形,亦是必須避免的。
屈宏彬指,幸好中國仍然有堅實的產業鏈基礎,加上人力資本紅利,為應對地緣政治挑戰創造有利條件。但過去30年享受的全球化紅利,已經不復存在,面臨的將是一個低速增長、高水平通脹、高風險的全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