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香港綠色周」今起一連五日在港舉行,原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香港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成員馬駿接受本台訪問表示,去年受制於高息環境,不利綠色融資活動,但這種金融活動不受樓市、股市影響,只視乎利率以及新能源、電動車、電池在內的綠色經濟發展情況。
他指,綠色經濟活動在內地年均增長率達30% ,與全球趨勢相若,相信息口預期回落、相關產業發展跑贏大市等,將帶動2024年綠色融資活動加快,未來10至20年,綠色金融活動將持續推動香港發展。馬駿稱,近期進行的研究得出,全球新能源裝機量在2030年的規模,將較2022年增加3倍;而全球電動車在2023年的年銷量約1400萬架,估計直至2030年,一年銷量有望達到5000萬架。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綠色科技及金融,馬駿認為,港府帶頭發展綠色債券別具意義,透過盡早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帶動私營及境內機構來港發債,已推動本港成為具影響力的綠色債券國際中心。
公私營配合度上,認為香港尚算不俗,但仍要改善政府部門間合作和商界的跨界別溝通,例如建造業在制訂綠色框架時,可邀請銀行界別人士參與,加深銀行業對建築轉型的了解,增加貸款獲批的成功率。他相信,繼綠債和綠色貸款後,綠色私募基金、創業投資等,能承受更多投資風險的融資工具,以及綠色REITs,均有望在香港市場崛起,增加綠色技術的成熟度。
綠色披露有則可依 冀鑒證框架早日落實
為加強市場信息流通,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於去年6月發布最終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港交所早前發布諮詢文件,建議今年起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其ESG報告中披露與氣候相關的信息,並須符合此氣候準則,設置2年的過渡期。
另一位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成員、羅兵咸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ESG可持續發展副主管合夥人方蘊萱稱,儘管綠色披露已有則可依,不過國際可持續鑒證框架仍在草擬當中,期望盡早於今年落實,提升企業數據說服力,加大投資者對綠色市場的信心。
方蘊萱相信,綠色基建投資和綠色按揭,有望成為未來的產品新趨勢,同時指出,去年極端天氣在香港頻繁發生,增加了大眾對綠色保險的關注,除了保障氣候變化引致的損失,綠色保險的受保範圍覆蓋綠色技術、設備研發造成的經營風險、可再生能源設備風險及電動車充電站等,屬於綠色領域較大規模市場。
她指,本地銀行早於2022年推出首個綠色儲蓄保險,期望綠色制度完善後,能增加投資者對相關產品的信心,又相信內地市場龐大需求,以及香港吸引外資的優勢,可望令市場良好發展。
綠色「混合型金融」拓展空間廣 欠具體政策願景
方蘊萱說,綠色經濟發展進度理想,但仍有空間拓展「混合型金融」,將更多私人資本注入社會環境議題的解決方案,目前亞洲區內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已有不少跨界別案例可供參考。由於公私營投資者的風險胃納不同,預期本港政商界共同推動,可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馬駿補充,商界需要達成共識,向政府闡述具體政策願景,如需要列出長遠撥款預算,為合資格綠色轉移項目作擔保、提供貼息貸款、及獎勵的金額,方能夠令有關發展進入政府的視野當中,推動政府出資發展。
投資者教育方面,馬駿認為,政府對綠色相關課程的資助,大幅減低入行成本,有利促進人才培訓進程;方蘊萱認為,綠色知識日新月異,即使報讀了課程,亦難以完全掌握所有知識,建議有興趣人士應放慢步伐學習,多聽多學,逐步提高認知水平。